3000年多前的商朝,宗族墨氏一支在冀東大地建立起了一個諸侯國,稱孤竹國。在幾百年的光陰裏,孤竹國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有着較高的文明。

到了商朝末年,正趕上暴君帝辛荒淫無度而姬昌聯合討伐的動盪時候,孤竹國出現了幾件流傳史冊的事件。這裏面的主人公是當時孤竹國國君的兩位兒子,一個叫伯夷,一個叫叔齊。名字很熟悉吧,他們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受到後世無數人的尊崇。

首先是“夷齊讓國”事件,《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孤竹國國君生前喜歡三兒子叔齊,有意讓叔齊成爲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按理應該是由大兒子伯夷來繼位的,結果兄友弟恭啊!伯夷叔齊兩人齊齊推辭了一番,竟然雙雙逃走了!最後讓二兒子撿了漏。

雖然這操作看起來挺迷惑的,但細究他們的行爲,很大程度上還是與商朝有關。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密切,既與商王同爲子姓,同出一源,又是商分封的同姓宗親諸侯國,自然是要與商王朝站在統一戰線。但此時正是商紂王暴政時刻,兄弟二人顯然並不想和商王朝合作,於是雙雙放棄王位,離國出走。

兩人出走後,在渤海之濱隱居,聽聞了姬昌的文德之後,兄弟二人打算投奔姬昌,哪知姬昌不久就死了,他的兒子姬發即位,正摩拳擦掌地準備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知道後,急匆匆地攔住姬發的馬頭,勸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你父親死了不在家守孝,還大動干戈,你說說你孝還是不孝?作爲商朝的臣子,想要造反殺君,你說說你仁義不仁義?

這就是“叩馬諫伐”事件。姬發周邊的隨從一見哪來的瘋子,差點就出手了,但被姜太公攔下來了,他還讚歎兩人‘此義人也’,讓人把他們請走了。

等待姬發成功伐紂後,伯夷、叔齊深以爲恥,決心不與武周爲伍,也不喫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他們跑進首陽山裏,終日採食野菜充飢,最後雙雙餓死。這就是“恥食周粟”、“采薇而食”、“甘餓首陽”事件。

伯夷叔齊這一路走來的故事被人們傳爲美談,千古流傳,孔子說“古之賢人也”,孟子說“聖之清者也”。人們盛讚他們身上那愛國守志、仁義禮讓的感天動地的高尚品行,更感動於他們在臨死前發出的那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他們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身上的個人修養和仁義道德卻很受古人欽佩,歷代各界人士對他們無不報以讚美之情。屈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偶像——“行比伯夷,置以爲像兮”;文天祥被俘虜時,想到的也是他們,並寫下 “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爲吾是非矣。異域長絕兮,不復歸矣”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被稱爲“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著名畫家李唐,畫過一幅經典的“不食周粟”故事畫——《采薇圖》。

李唐在畫裏展現的就是伯夷叔齊兩人在首陽山野菜充飢的那一刻,在茂林峭壁間,伯夷叔齊兩人隨意地坐在地上,周圍環境看起來原始又見簡單。伯夷雙手抱膝,身側放着一支挖菜的工具,他的目光炯然,沒有絲毫被動搖的跡象。

對面的叔齊正傾身與伯夷交談,右邊放着一籃子野菜。雖然境況困窘,但看兩人的表情,似乎並不在意。

李唐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正值南宋與金國對峙,一些朝廷官員喪失氣節,主張投降,這時候李唐畫出這幅作品,顯然是有譴責投降變節而呼籲保持氣節之意味的。借古諷今,古人向來善於用這個招式。李唐這幅畫,也因爲將這種中華傳統美德與精湛畫技相結合且揮灑極致而成爲文物瑰寶,被認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是歷代人在伯夷叔齊身上看到的東西,華夏子孫將人性道德和氣節看得極重,這也是伯夷叔齊千百年來被廣爲推崇的原因了。

#拍一拍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