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在吳起的時代最爲風光,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於還創下過五萬魏武卒擊破五十萬秦軍這種以一敵十的誇張戰績。

這裏面除了吳起這位兵家亞聖的強大統帥能力以外,魏武卒自身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在戰國初期,魏武卒是列國中唯一一支成建制規模的職業化軍隊。其從兵員的身體素質,武器裝備以及戰鬥訓練各個方面,都做到了高標準。

戰國初年,衛國人吳起從魯國來到魏國,被魏文侯任命爲河西守將。吳起是個有想法的人,他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並以此建議魏文侯組建一支新軍,也就是魏武卒。

出於吳起的精兵理論,魏武卒的選拔標準是非常高的。據《荀子議兵篇》記載:想要入選魏武卒,必須要在身披重甲,腰懸銅劍,背上揹着裝有五十支箭矢的箭筒和硬弩,肩上扛着長戈,胸前掛着三天軍糧,在半天的時間裏,行軍近百里。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很顯然,想要完成這樣一個全裝備負重行軍的任務,必須要身體相當強壯纔可以。事實上,這也側面說明了魏武卒的單兵裝備十分精良,佩劍長戈外加重甲硬弩,幾乎就是全方位無死角。

當然了,這還不算完,入選魏武卒之後,需要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從單兵武藝到排兵佈陣,各種戰場情況都要涵蓋,由此來培養士兵們過硬的軍事技能。由於魏武卒採用的是募兵制,即職業化軍人,其生活後勤完全就是由魏國負責。所以,他們完全不用擔心生計,一心只需要練兵即可。

這樣高標準選拔和訓練出來的軍隊,再配合上精良的裝備,以及吳起這種級別的統帥,那幾乎就是無解的。因爲戰國初期的列國,其治軍思想大都還停留在春秋時期,除了那些貴族部曲以外,大部分軍隊屬於半職業化。

和平時候他們都在家務農,只有打仗的時候纔會被諸侯大夫們召集起來。這就有點像歐洲中世紀打仗,軍隊通常都是由少量的騎士和農民組成。這些農民們往往都裝備較差、且缺乏軍事訓練,戰場配合效果一般。

當大家都是這樣一種軍事模式的時候,自然是看不出來什麼差距的,基本上誰的人和戰車比較多,誰就比較厲害。但是,當他們遇到魏武卒這種職業化軍隊的時候,立馬就成了一羣烏合之衆。人家不僅武器精良,身體強壯,而且還有着相當強的軍事素養。在戰場上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攻守有度,有着多種戰術配合。

這種時候,不是光靠人多就能贏得。因爲在冷兵器時代,只要軍隊的陣型不亂,基本上就能不敗。所以我們看到,在陰晉之戰中,吳起僅憑五萬魏武卒,便能擊潰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一戰,不僅打下了魏武卒的赫赫威名,還是的秦國元氣大傷,至此陷入對抗魏國的絕對劣勢,曾經的春秋四大國,卻逐漸淪爲戰國末流,以至於“諸侯卑秦”。

而後,吳起率領魏武卒,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生涯歷經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

《吳子·圖國》: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當然了,魏武卒的強大,其實還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作爲戰國七雄中率先實行變法的諸侯國,魏國在社會制度率先實現了蛻變。李悝變法,首先打擊貴族分封,在全國範圍內大建郡縣,使得魏國的權力高度集中。其次改革弊政,精簡機構,推行法治,使得魏國的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最後廢除井田制,鼓勵墾荒,發展農業,極大地增強了魏國的國力。

而這些都是魏國能夠成功組建魏武卒的關鍵!

首先權力集中,能夠讓魏武卒徹底地爲魏國服務,而不是魏國貴族王公們的私產。如此一來,吳起才能夠毫無顧忌地去訓練和指揮這支軍隊,並將其塑造成了一個整體。否則的話,魏武卒即使組建出來,其內部估計也是山頭林立,什麼大夫卿士的都能來插一腳。而且大家都會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目的,干擾軍隊的指揮。

這一點乃是春秋時代各國的最大弊病,因爲其軍隊的組成,乃是諸侯麾下各級貴族的私兵,自然要以他們的利益爲主。有戰利品時大家誰都想爭一爭,遇到危險的時候,卻都是誰也不想落在後面。由於這種戰爭思想的差距,他們面對魏武卒時,往往還沒打,就已經輸了一半。其次提升行政效率,可以給魏武卒的招募、訓練提供最爲便捷的通道。

最後的農業發展,更是魏武卒組建的基礎。因爲軍隊戰力和國力直接掛鉤,士兵培養及其裝備都是諸侯國很大的負擔。魏武卒的待遇是很高的,他們不僅不用耕地勞作,魏國還要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獎勵其田宅房產。每一個魏武卒,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貴族。如果魏國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是根本養不起這樣一支軍隊的。

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事實上,魏國最後的消亡,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這高昂的建軍成本。因爲魏國的土地相對是有限的,生產力也是有限的,而魏武卒卻是“無限”的。因爲戰爭的消耗,需要魏國不斷地去招募新的士兵,這使得魏國需要給他們不斷的提供糧食和田產,而且每招募一名新的士兵,就意味着要失去一戶人的徭賦租稅。這個賬怎麼算都是虧。

當然了,只要魏武卒能夠一直保持自己的軍事優勢,那麼魏國還是有機會堅持下去的。畢竟沒有土地和人口,可以去搶別人的。

但是,魏國並沒能做到,一方面是魏國自己內部出現了問題,比如魏武侯擠走了吳起,使得魏武卒失去了軍魂;而魏惠王又是窮兵黷武,四面樹敵,長期的戰爭在不斷消耗着魏國的國力。

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各國也開始變法強軍了,大家也開始學着魏武卒的模式,組建具有自身特點的職業化軍隊,魏武卒之前的優勢便不復存在了,這也是最爲關鍵的一點。而隨着吳起的出走,老兵的逝去,魏武卒的戰鬥力也在逐漸下降。久而久之,面對曾經被魏武卒所暴打的各國,魏武卒有些力不從心了。

而當魏國開始喫敗仗,那麼魏武卒的春天也就到頭了。因爲魏武卒一旦戰敗,那便意味着又要補充兵員,不僅消耗了魏國的國力,魏武卒的戰力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士兵培養其中很重要的是時間成本。因此若出現重大戰役失敗,會損失數年甚至數十年積累的成果,若想再補充,時間不允許,對手更不允許。此外,戰敗一般會涉及到土地和人口的喪失,這使得魏國重建魏武卒更加喫力。

如此便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魏國越來越弱,魏武卒也越來越弱,直至消亡。

總結來講,魏武卒不是強不強的問題,而是在戰國時代,他屬於重裝脫產士兵,魏武卒都是地主,不需要從事生產,是職業士兵,相當於西方騎士階層。精英化訓練,裝備極其精良,所以吊打各國徵召農民兵。

但是這個階層是人爲製造出來的,土地是諸侯賞賜的,規模非常有限,魏國一但經濟出問題,打了幾次敗仗後,土地面積不足以支撐魏武卒體系,很快魏武卒就崩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