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街新故事——鐵像寺水街:沉澱國際城南藝術之美

鐵像寺水街,成都高新區一條融合了“佛文化”與“水文化”的街道,是一處新興的“潮遊”目的地。

2017年內,由成都市城管委和成都商報聯合推出的“最美街道”評選,鐵像寺水街入圍30強。在產業興城的國際城南,鐵像寺水街爲林立的寫字樓帶來涓涓老成都的細流,爲忙碌輾轉的城市帶去幾分悠閒鬆弛的舒適。

近年來,在成都高新區的用心培植下,鐵像寺水街以景爲媒,吸引了越來越多藝術愛好者聚集於此,用他們手中的畫筆記錄下城南的變遷。

青磚黛瓦 鬧中取靜

鐵像寺歷史悠久,修建於公元1590年,距今已有近500年曆史,因掘地得鐵鑄釋迦牟尼佛像建寺供奉而得名。“佛文化”與“水文化”在此交匯,讓這裏成爲成都人休閒娛樂的詩意場所。

沿着鐵像寺水街的路牌一路往裏,兩邊蔥鬱的綠樹便將路上的喧囂隔絕開來。水街之北,回瀾塔傲然聳立。回瀾塔,名字取自韓子“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到”。站在塔下抬頭看,很難想象在如此繁華的都市中竟能看到如此古樸的高塔。

水街裏邊,青磚黛瓦,川西特色的房屋依水而建。臨水一旁,窗扉半掩;潺潺流水,越橋入街。

高升橋、洗面橋、駟馬橋、萬福橋……這些飽含蜀地歷史典故的地名,每一個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都在水街一一呈現。

沉澱詩意藝術之美

各式書店、藝術畫廊藏於街巷之中,將大把閒暇的時光慢慢消磨在這裏,也是一種愜意。來鐵像寺水街,不可錯過3大藝術空間:輕安、西蜀畫院、高原藝術空間。

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宮辦畫院,西蜀畫院在水街的夜晚裏是高調的。整個建築古香古色、木質雕欄、飛檐翹角,夜幕裏燈火通明。

接着是浣月,裏面陳列着李耘燕教授以油畫的方式創作的十三幅觀音像,行走其間,如置身石窟之中。

再往前走便是散花書院。書院由流沙河先生題名,馬識途先生贈對聯。書店一樓擺放着最豐富的成都本土文化書籍、特色物件。

隨着名聲越來越大,鐵像寺水街集聚了一大批藝術從業者、愛好者。

青年藝術家青華就是其中之一。曾在維也納做過中歐水彩畫交流、在日本展出過主題畫作的她,家就在鐵像寺附近。清幽詩意的環境,爲她的畫作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成都人的口頭禪是‘不存在’,頗有幾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豁達禪意。鐵像寺給人的感受就像精神故鄉。”青華說,剛到鐵像寺附近時,這裏還是一片荒蕪,短短几年,就已經打造得如此精緻,連她北京的朋友來成都玩,都要點名去鐵像寺。

畫筆書寫最“成都”的閒散時光

頭上陽光少,眼前茶館多。老成都遍地都是老茶館,其中最巴適的,當屬鐵像寺中陳錦茶鋪這樣的壩壩茶。參天樟樹下,坐到竹椅裏,聽那“嘎吱”聲兒一響,喝着蓋碗兒茶,“成都癱”上一整天,管它日出日落。

成都青年藝術家、動畫教師陳琴就曾畫下這幅場景,並被選用刊登在專業書畫類雜誌《藝術現場》。休閒的壩壩茶結合戲樓元素,閉上眼睛,老成都味道撲面而來。

“對鐵像寺水街印象很深刻,是快節奏中的難得休閒氣質區,幾把竹椅,一張小桌就拼湊出最簡單而又最生活的成都畫面。”陳琴說,市區其他景點,要麼以歷史年代感取勝,要麼以繁華都市感出圈,但在鐵像寺水街,時尚與傳統融合,藝術和禪意互相成就,新城區與老成都氣質交相輝映,構成了這裏獨有的氣韻。

記者:閆靜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