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原本號稱《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結篇,在萬衆矚目的情況下,駕着五彩祥雲登場,一亮相就得到了9分的高分,但隨着劇情逐步展開,口碑也漸漸崩了,已經從《大秦賦》變成了《大情婦》,感情的情,婦女的婦,還有觀衆反應,以爲自己是在看嫪毐傳。評分也一路下滑,現在已經只有6.5了。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秦國。

秦朝二世而亡,所以對秦朝的評價歷來不高,暴秦幾乎是歷史上的定論,也是主要的負面典型。從晚清以來,這種情況開始有所變化,一直有人在給秦始皇翻案,給秦朝的政治、法律翻案。

比如章太炎就在《秦政記》裏爲秦始皇翻案,說秦始皇是“獨貴”,雖然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但秦始皇之下,每個人都適用同樣的規則,有功則賞,有過則罰,而且,秦始皇用人也是蒙恬之類這種功臣之家的人,或者是小吏起家的李斯這種。

相比之下,漢武帝則任用私人,不是外戚就是嬖倖小人,無論衛青霍去病還是貳師將軍李廣利,都是外戚,宿將程不識、李廣等人因爲上面無人,則受到抑制,李廣難封更是成爲著名的典故。秦始皇也沒有留下隨意殺人的記錄,而漢朝多次起大獄,株連甚廣。所以,章太炎認爲,秦始皇要比漢武帝公平得多,秦朝的政治要比漢朝得寬仁。

章太炎本就有揚法抑儒的傾向,但如果考慮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其實他這種傾向不難理解。他在這裏所宣揚的也主要是平等、公平,把秦始皇當作一個注重平等、公正的典型來表彰,針對的也主要是晚清時期的專制局面,實際上等於在鼓吹革命。之後他這一脈對秦始皇的評論,也基本上都在這個框架之內,所以都對秦始皇和法家評價比較高。

此外,鼓吹秦始皇和法家,一般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鼓吹強國。因爲在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處在被列強欺負凌辱的境地,基層社會體系崩潰,所以許多人希望能有一位秦始皇一樣的人,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無論是在國內面對地主和資本家,還是對外的時候面對列強,都能夠強大一些,不要再像晚清一樣軟弱可欺。

也就是說,章太炎對秦始皇和法家的評價,本身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重要的是讀懂章太炎在鼓吹什麼,而不應該用他的評價來做證據,證明秦法、秦政多麼多麼偉大。秦始皇確實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郡縣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不能否認,在統一之後,他犯了許多錯誤。

後來有人說,“百代都行秦政法”,這當然沒錯。但要注意的是,這裏說的秦政法,指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漢朝確實繼承了下來,比如行政、監督和軍事“三權分立”,也是秦朝開創的制度。但引發秦朝崩潰的,不是秦朝的制度和法律,而是在統一之後的政策。後來批評秦朝,也主要是批評秦朝的政策,也就是秦政。

就以現在保留下來的秦始皇統一之後實施的大工程來說,北擊匈奴三十萬人,南征百越前後兩次七十萬人,修驪山陵七十萬人,修阿旁宮上百萬人,加上修長城,修秦直道等等,徵發勞役三四百萬人,而當時經歷了戰國時期的頻繁戰亂,統一之後的總人口也就只有兩三千萬,要抽調如此之多的勞役,去搞這麼多大工程,老百姓的勞役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在當時,每個服役的老百姓都必須自備糧食、服裝,前往指定的地區,並且是在統一之後的全國範圍內大範圍、長距離的運動,對普通家庭來說,這個負擔相當沉重。在當時的條件下,光是從楚國出發,步行走到長城沿線,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期間的喫穿就足以讓一個家庭破產。因爲這是純消費,沒有產出,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需要幾個勞動力才能供養這樣一個勞役。

這還不算如此大規模的徵發勞役導致的勞動力流失,對生產帶來的影響。本來,戰國時期戰亂頻仍,老百姓死亡枕藉,尤其是趙國、楚國等經歷了長期戰爭的,都非常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讓老百姓喘一口氣,那麼正常來說,在秦始皇統一之後,就需要順應人心,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勞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與民休息。

秦始皇的做法卻完全相反。如果說北擊匈奴是爲了國家安全,修直道是爲了改善全國交通,那麼南征百越和修驪山陵、修阿房宮就沒有什麼必要了,至少並不是那麼着急,必須要在幾年之內就要做完,完全可以緩一緩。尤其是修阿房宮和驪山陵,都是可以暫緩的事,或者不用投入那麼大的人力,把進度放慢一些,也可以讓老百姓喘一口氣。

正因爲秦始皇完全沒有考慮到老百姓休養生息的要求,反而不斷的開建大工程,並且用秦法嚴格約束和限制、處罰老百姓,才導致統一之後,秦朝的官府和老百姓始終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的狀態,當秦始皇死後,如果不採取措施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秦朝的崩潰就是早晚都要發生的事。

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給後世歷代皇帝的重要教訓,無論是漢朝還是宋朝,以及後來的明朝,在大規模戰亂結束之後,都會先“清靜無爲”一段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和勞役,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恢復生產,恢復人口,然後逐步根據需要進行一些大規模的建設,也就可以“以時間換空間”,通過拉長時間來減輕短期內的老百姓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秦朝之後,隋朝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從東漢晚期天下大亂開始,到隋朝統一,中間經歷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和戰亂。隋朝統一之後,隋文帝時期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在各方面進行建設,但是在隋煬帝繼位之後,就大規模徵發兵役和勞役,一邊東征高麗,一邊修建大運河。雖然大運河對後來的南北交通、經濟聯繫有很大貢獻,但在當時就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也迅速崩潰。

當然,因爲這些年來出土的簡帛等材料,有些說法已經逐步被推翻了,比如所謂的陳勝吳廣失期當斬,就被睡虎地秦簡推翻了,修驪山陵等問題也被質疑。但無論如何,秦在統一之後,沒有及時調整之前的政策,沒有回應老百姓的要求,都是嚴重的失誤。

除了無視老百姓的需要之外,在一些戰略性的問題上,秦國統一之後也存在不少問題。

廢封建、置郡縣,這被普遍認爲是秦朝的創舉,但實際上並不是。按照相關史籍的記載,最早設置縣的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而不是秦國。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除了楚國,各國也普遍進行了郡縣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封建與郡縣並存的狀態。秦國統一之後,將這些郡縣統一由在咸陽的帝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在秦國統一之前,各國中央政府需要管轄的,實際上只相當於秦統一之後的四五個郡,少的只有兩三個郡,中央政府是能夠做到的,而秦統一之後,中央政府還是原來秦國的中央政府,需要管理的郡,一開始是三十六個,後來不斷擴張,增加到了五十個。

秦漢時期的中央政府,主要由三大主體機構組成,也就是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到漢武帝初期,丞相府的工作人員大約四百多人,御史大夫府二百多人,太尉府二百多人,加上其它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央政府機構,總共也就一千人出頭。

漢承秦制,漢武帝初期的中央政府只有這個規模,那麼秦朝統一之後的規模不會比這個大太多。以這麼小的政府規模,卻要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版圖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顯然超出了這個政府的管理能力。

所以,在秦國崩潰之後,郡縣制也隨之崩潰,六國貴族紛紛各自建國,恢復了郡縣制,歷史開始倒車。經過楚漢相爭,到漢朝重新統一全國的時候,除了少數幾個異姓王封國之外,其它的封國都是皇室宗親。而且,當時的分封制不是後來那種有名無實的分封,而是既有土地,也有人民,有自己的軍隊,甚至可以自己鑄幣,是貨真價實的獨立王國。

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戰國時期齊楚一帶的諸侯起兵叛亂。一開始,對於完全打敗七國聯軍,漢朝中央政府也沒有把握,可見此時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能力仍然無法完全壓制各地諸侯。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將各諸侯國不斷逐級分封,每個封國只有大約一個縣的規模,才完全失去了對抗中央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後來“寓封建於郡縣之中”的局面。

秦始皇統一之後的一個重要舉措是修直道。現在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秦直道,只剩下了很少的幾條,但按照秦始皇的規劃,秦直道並不是很少的幾條,而是要在全國形成一個統一標準的交通網絡,以便商旅往來、人馬同行、物資流通。當然,更加重要的功能是軍事力量投送。可以說,這個交通網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鐵網絡。

但一直到秦始皇駕崩,這個交通體系也沒有修完,只修成了很少的幾條。因此,在面對突發的叛亂和區域性危機的時候,秦朝的中央政府無力進行有效應對。在陳勝吳廣起義發生之後,叛亂迅速蔓延到了關東各國,而秦國卻無力迅速組織和運輸兵力,進行鎮壓,一方面是因爲沒有軍隊可調,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運輸能力低下,快速反應能力不足。

秦國的都城也同樣是個很大的問題。統一之後,雖然秦國的中央政府已經成爲了全國性的政府,但這個中央政府仍然在關中,也就是咸陽,是在全國的西北角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關東各國發生叛亂,秦國的根本之地仍然可以保全,大不了閉關自守,仍然不失爲割據一方的諸侯。但反過來說,也是因爲這種地理上的侷限,無論是哪裏發生突發危機,因爲交通不便,中央也無力及時做出反應。

因此,周朝雖然也起家於關中,周公在東征管蔡之後,卻要營建雒邑,準備遷都到關東。在之後的歷代王朝,如果定都關中,實際上都將洛陽作爲副都城經營,將一部分首都功能放在洛陽,就是因爲洛陽居天下之中,到各地的交通更爲便利。也有人認爲,秦始皇修阿房宮,其實就是一個建都計劃,但沒有來得及完成,他就駕崩了。

既然漢承秦制,那麼爲什麼秦朝二世而亡,而漢朝卻沒有快速崩潰呢?甚至在出現了七國之亂的局面下,仍然能平息叛亂,恢復穩定呢?這就是因爲,在七國之亂髮生的時候,漢朝建立已經50年了,秦始皇想做而沒有來得及做完的事,漢朝已經做完了大部分。

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函谷關以東各國故地全部殺死秦國派來的官員,迎回原來的貴族。這就是說,經過秦始皇的十年努力,秦國能夠實際控制的領土也仍然是關中,並沒有增加多少。而在七國之亂髮生的時候,今天京廣線以西地區都沒有參加叛亂,仍然聽命於長安的漢朝中央。這就說明,這時候漢朝中央的實際控制能力已經到達了函谷關以東的一部分地區,而且十分穩固。

秦始皇真正想做的事,也就是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徹底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這些事情都是在漢武帝時期才真正完成的。當漢武帝完成秦始皇的政治設想的時候,漢朝已經建立一百年了。

那麼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漢朝用了一百年才做完的事,秦始皇夢想在十年之內做完,這當然既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也超出了當時的秦國政府的管理能力,只能用十分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強制執行,從而導致秦國統一之後二世而亡。

我們用電腦、手機的時候都知道,如果同時打開的程序太多,超過了CPU的負載能力,就會導致系統崩潰,突然死機。秦統一之後,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同時打開了太多程序。當CPU還是秦始皇和李斯的時候,還可以維持運轉,當CPU變成山寨版的秦始皇和李斯,也就是秦二世和趙高的時候,就太脆弱了,“戍卒叫,函谷舉”,陳勝吳廣登高一呼,龐大的帝國頃刻崩潰。

也就是說,即便方向是正確的,也要採用正確的方法,量力而行,才能真正實現預訂的目標。如果以爲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就可以不擇手段,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實施,秦朝和隋朝兩個既偉大又短命的朝代已經告訴了我們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