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的熱播,帶火了戰國時期的歷史,同時連帶着《大秦帝國》前面幾部也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很多人都直呼,原來還有這麼良心的歷史劇。

作爲《大秦帝國》的最後一部,《大秦賦》開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已經超越了東方六國,而東方六國也把秦國視爲最大的威脅。

東方六國中,又以趙國抗秦意願和實力都很強,畢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一直都是秦國非常忌憚的存在。

而趙國儘管擁有當時最強悍的騎兵,但最終還是敗給了秦國,這裏面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

正是白起在昭襄王時期的長平之戰,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人,徹底削弱了趙國的有生力量,從此趙國退出了爭霸天下的歷史舞臺。

白起這個戰國四大名將可是實實在在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在秦昭襄王時代,爲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百戰百勝,不僅攻城掠地,還斬首無數,讓東方六國聞風喪當。

粗略統計了一下,白起的主要戰功如下,伊闕之戰消滅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破楚國都城淹殺軍民數十萬;華陽之戰斬首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15萬;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40萬。

這還只是主要的戰役,再加上日常的作戰,粗略估計白起至少殺敵超過100萬,這樣的戰績對於秦國徹底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白起也被秦國封爲武安君。

以此戰功,唐高宗李治時期,初設武廟,祭祀姜太公,以歷代良將爲十哲象坐侍。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以良爲配。

這就是著名的武廟十哲,白起因爲戰功被封爲十哲之一,位列左起第一,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但就是這麼一個大家都公認的優秀將領,宋朝時期居然被移出了武廟,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白起被移出武廟,見於《續資治通鑑》,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爲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乍一看,這是個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趙匡胤同樣是出身行伍,最能瞭解打仗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太祖本人大小戰役無數,也算是殺人無算,爲什麼對白起卻如此反感呢。

乍看上去,是因爲白起殺降,這事主要指的是,白起坑殺了趙軍四十萬降卒,這個事兒不能用後人的眼光去評價,說殺降不祥。

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四十萬人真的很難處理,另外有人提出這個數字的真實性,四十萬人聽起來確實有點多,但無論採取哪種說法,白起這次坑殺的,絕對是超出了以往所有的戰役,因此纔會被記做是四十萬,任何誇大的記錄都是有基礎數據說爲支撐的。

如果沒有這次坑殺,秦國不可能徹底拖垮趙國,秦國更不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業,中國更不可能實現書同文車同軌,因爲白起做的事,是功在千秋的事業。

殺降不祥,移出武廟,如果說是一個腐儒說的話,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儒家到了宋朝,已經徹底的思想僵化,固守道德教化,已經徹底喪失了先秦時代的進取精神。

但是這話偏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將領說出來的話,趙匡胤作爲軍人出身的優秀將領,不知道殺過多少人,戰場無情那有半點婦人之仁,爲什麼這樣的一個人,會說出這樣看起來很迂腐的話呢?

這裏面涉及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武廟是幹什麼用的,明白了這個問題,趙匡胤的心思你也就明白了。

武廟嘛,不就是跟其他的廟一樣,弄幾個歷代的牛人供人跪拜啥的,文廟武廟相對而存,正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這個只是表面現象,武廟跟其他所有廟最大的區別就是,裏面供奉的全部都是戰將,對於君王來說,他們都是極其危險的人。

說白了,建武廟大家排排座,爲的就是要安撫人心,給那些在世的將領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因爲戰功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忠心耿耿纔是最核心的指標,當然了戰功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系數。

白起是怎麼死的,白起是被秦王賜死的,不管是什麼原因賜死的,白起就是一個壞榜樣,一個武將不聽話的壞榜樣。

唐朝尚有尚武的風氣,對白起還能包容,但是到了趙匡胤這裏,他自己就是通過兵變上位的,所以在他的眼裏,武將聽話纔是唯一的指標。

而白起作爲一個不聽話而被賜死的典型,宋太祖是沒有雅量讓他繼續留在武廟的,要不然每次將領過來朝拜,都看到如此顯眼的白起,他心裏是不是會泛起一點不一樣的想法呢。

說什麼殺降不祥,這都是藉口,趙匡胤真正在意的是白起的不聽話,對於不聽話的將領,趙匡胤是不可能讓他留在武廟的,更不要說擺在那麼顯眼的位置。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整個宋代都是這個樣子,武將不在乎你是不是能打仗,而是在乎你是不是百分之百聽話,狄青不太聽話,下場很慘,岳飛功勞巨大,但就是有點不合皇帝心意,於是咔嚓一刀結束姓名。

這纔是宋代把白起移出武廟的現實原因,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原因,很多人動不動爭論白起該不該殺那麼多人,這都是次要的,白起的現實悲劇和後世悲劇,本質上都是他不聽話造成的,跟他殺不殺降,一點關係都沒有。

關於白起,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