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粉絲私信讀者,詢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那麼清軍是否就無法入主中原?筆者的觀點是不會。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投降清軍,致使大明天下盡失,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

從清軍歷次侵擾關內的情況來看,山海關並非是入關的唯一通道,這裏例舉幾個案例:

1629年,皇太極率軍親征,經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水關直入內地,佔領了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城。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使崇禎皇帝殺掉了袁崇煥,爲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

1632年,皇太極率八旗鐵騎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以北,迫使明軍守將締約講和,然後收兵而還。

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八旗,破居庸關入長城,俘獲人畜無算,後經冷口關出長城北還。

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嶽託由牆子嶺入關,在華北平原上縱橫掃蕩。明督師盧象升在河北鉅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此役,清軍一共拿下了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其中包括濟南府,這是清軍第一次佔領省城,在擄掠大量人口財物後,然後從青山關北歸。

清軍這四次侵擾內地都沒有從山海關入境,這也表明,吳三桂是否獻山海關,都沒有可能阻擋多爾袞入主中原。說到底,其實就是明軍的戰鬥力不及清軍,萬里長城在明末時就是形同虛設,處處可以攻破。

中國歷史上有一條鐵律:歷代王朝的軍隊只有在開國時南征北討或是外患深重時的長期惡戰,才能錘鍊出一支雄師勁旅。

朱元璋開國之時,軍隊久經征戰,精銳無比,因此能多次北掃大漠,令元軍殘餘喪魂落魄。但此後的200多年間,由於北方蒙古四分五裂,明代沒有像漢代匈奴、唐代突厥那樣的勁敵,使得明軍缺乏大戰惡戰的歷練,戰鬥力遠不如從前。

反觀清軍則不然,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後金時期的八旗兵,同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善戰彪悍之師。生長在關外的女真人,刻苦耐勞,能騎善射,經過努爾哈赤的組織編練,與明軍作戰幾乎無役不勝。

即便是名將袁崇煥在戰術上也是採取了憑藉堅城固守的戰略,用大炮暫時阻擋了八旗軍的兵峯。而這種戰術,是無法磨練出像衛青、霍去病那樣馳騁大漠建功的鐵騎雄師的。

吳三桂獻關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滅亡,崇禎帝帶着無盡的憂傷在煤山自縊。此時與清軍直接對抗的李自成的農民軍。那麼農民軍的戰鬥力又如何呢?

當時多爾袞等高層貴族普遍認爲,農民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八旗並無十足的把握。因爲八旗曾三次圍困北京城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一戰就攻破了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農民軍的強大戰鬥力。

然而已經投降了清軍的洪承疇,曾是李自成農民軍的頭號大敵,長期與農民軍作戰。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的農民軍戰鬥力雖然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的八旗匹敵。多爾袞這才最終下定決心,率八旗精銳浩浩蕩蕩向中原逼近。

多爾袞此次出征,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全部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城,而不走山海關。

可就在大軍出征前,吳三桂派來使者表明了降清的意願,這才使得多爾袞改變了主意,率軍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運往前線。這樣,纔在山海關發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打血戰。

我們可以設想,加入吳三桂沒有投降清軍而是投奔了李自成,那麼多爾袞必將按照原定的計劃,從山海關的西面破長城而入,在華北平原上充分發揮八旗騎兵的野戰優勢,如果是這樣,形勢對李自成來說則更加嚴峻。

道理很簡單,因爲如此一來,李自成向陝西撤退的路線和容易就被截斷,農民軍就會被包圍在北京,而農民軍進入北京城後,早已喪失了鬥志,大概率會被多爾袞一鍋端。因此,吳三桂獻關,讓李自成得以從容退往陝西,保存了實力。至於大清入主中原,則與吳三桂獻關沒有必然的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