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妈咪

01

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问题:

女儿每次看完书或者玩完玩具之后,爸爸都会提醒她要把东西收拾好,但她却像没有耳朵一样就是听不进去,每次都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最近一次,女儿看书的时候,爸爸多次提醒她看完书要把书收拾好,但她还是屡教不改。爸爸一怒之下,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把她没有收拾的那些书都撕了。

妈妈觉得爸爸的做法非常不妥,但爸爸却坚持认为给孩子太多机会会让孩子有恃无恐。

没有更好办法的妈妈无力反驳,于是在网上求助该如何解决。

“说了几十遍孩子都不听”的情况几乎每个家长都遇到过,甚至连孙俪都忍不住吐槽叫孩子洗手都要催八百遍。

面对我行我素的孩子,“当面撕书”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有理有据,但实则是在发泄情绪而已,根本没有去深究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真实原因。

说无数遍孩子都不听,这其实是沟通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说的太少,而是我们说的太多了。

02

今年年初不开学的那段时间,学校决定开始上网课。

第一次上网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是既期待又担心。

在检查了网络、平板等设备没有问题之后,我一次又一次地跑进女儿的房间,一会儿问假期作业完成了没有,一会问闹铃调好了没有,一会又提醒准备好上课需要的东西。

每次女儿都只是简单回答“做好了”“准备好了”之类的话,语气越来越不耐烦,依然该干嘛干嘛。

面对女儿的“无动于衷”,我有点生气了,我为了她的网课这么着急,她竟然还不耐烦了?于是就说了她几句。

没想到,女儿鼓着一个包子脸不满地说:“该准备的我早就准备好了,不用你一次又一次地跑进来提醒我。”

还把作业以及上课需要的东西一一摆在桌上,让我检查。

检查完后,我满是歉意地对她笑了一下,女儿这是开起了玩笑:

“妈妈,如果你少说话,就这样经常笑一笑多好呀。”

我这才意识到,做家长要学会闭嘴,尽量不要跟孩子说无用的话。

孩子一天天长大后,他们就不再喜欢“写作业去”的指挥、“这个字写的有点歪”的评价、“今天有没有闯祸”的审问……

孩子从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和询问中,感受到的只有家长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让沟通变得无用。

03

说得太多的同时,家长还时常犯一个错误,就是不会说。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我们时常把命令、指责、抱怨当成是一种沟通。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只会让孩子把心里积攒的委屈变成反抗。

很多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朋友的两个儿子都非常喜欢画画,于是她买了两盒彩笔给他们。

有一天,朋友回家看到客厅满是彩笔,一片狼藉。

她很生气地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边,对他们说:“这些笔不要了吗?如果不要的话,妈妈就把它们扔进垃圾桶了。”

看到他们没有说话,朋友拿来扫帚,三下五除二,彩笔全扫进了垃圾桶。

两个孩子才大喊:“妈妈,不要扔。”

朋友放下垃圾桶,问:“彩笔就要被扔掉了,它们伤不伤心?”

他们答:“伤心!”

再问:“是彩笔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答:“不是,是我没有把它们放回家。”

朋友语重心长地说:“彩笔是你们的,如果不保护好,它们就变成垃圾了,这样它们会很伤心。妈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就把彩笔救出来,把它们送回家。”

两个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把彩笔收拾好了。

言语严苛只会让孩子感到失落,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父母好好说话。

04

良好的沟通,才是孩子“听话”的前提,智慧的父母都应当懂得用沟通的艺术来增进亲子关系。

(1)学会“闭嘴”,先做一个倾听者

《倾听孩子》一书中提到:假如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

《少年说》中,一个初二男孩对着妈妈喊出来自己一直以来的心里话:

“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从小学开始,男孩就被要求每天吃1个苹果,小学6年总共吃了2190个。

上初中之后,总算不用吃苹果了,但他又被妈妈要求每天吃一个鸡蛋,一吃就是半年,男孩心里有苦说不出。

看到儿子这么“不听话”,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认真地倾听了孩子的想法,并调侃说你长这么帅就是因为吃了苹果和鸡蛋,然后爽快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好的,不吃就不吃,现在长大了。”

想法得到尊重的男孩,笑着轻松地走下了台。

积极的倾听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当你真正地听孩子说话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愿意听你说话。

(2)两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讲感受”代替“下命令”命令式的沟通暗含着对孩子的控制,这种“发号施令”会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抗拒心理,最终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而用“讲感受”代替“下命令”,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每天早上出门前,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不是衣服没穿好,就是书包没有收拾。

起初,火大的我会下意识用“命令”的口吻催促:

“早上时间本来就紧,你还磨磨蹭蹭的,动作快点!”

可是不管怎么催,都没有效果。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从讲感受切入:

“准备要迟到了哦,那样就没有早饭,只能饿肚子到中午了,这样妈妈会心疼的。”

“讲感受”是给孩子体谅父母感受和思考自己行为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在心平气和之间,提高了孩子的配合度,也减少了父母的烦恼。

“后果描述”代替“贬损信息”面对父母的责备,孩子常常会做出激烈的反抗行为,因为放弃反抗,就意味着要承认父母的责备和评价是正确的。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避开贬损信息,尽量使用不带指责的后果描述。

比如孩子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

贬损信息:都跟你说玩完玩具要收拾好,怎么又乱丢乱放?

不带指责的后果描述:妈妈看到玩具撒的满地都是,我会担心你走路时被绊倒。

这种“后果描述”不是指责孩子,而是描述孩子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孩子也就不必用反抗来维护自己。同时,那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的孩子,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问题。

(3)行动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孩子天生是喜欢模仿的,所以相对于语言,他们更注意到的是父母的行动。

@帆父说分享了一个教儿子收拾玩具的故事。

当意识到孩子的玩具太多之后,他买了一个玩具收纳架,然后带着儿子一起把玩具进行分类。

积木放一起,小汽车放一起……

一边分类,一边告诉他什么玩具放在什么地方,示范如何收拾玩具。收拾完后,还不忘告诉他,这样看起来很舒服,你也会玩的更加开心。

尽管孩子依然会忘记把玩具收拾起来,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做正确的示范,慢慢引导,让孩子明白收拾玩具的重要性。

终于,在经过2个月的引导之后,孩子养成了收拾玩具的习惯。

巴菲特曾说:“我小时候接受过爸爸的很多建议,他从来不会说教,只会以行动示范。”

行动是一种比语言更重要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沉迷手机,就应该先放下自己手中的手机,而不是粗暴地告诉孩子不要玩手机;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就应该先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每天都在提醒孩子读书。

没有哪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懂得所有事,他们需要通过学习一点点的成长,而最好的引导者,就是父母。

功夫妈咪说:

心理学专家李雪曾说:如果让我写一本《亲子沟通秘籍》,这本书不会很厚,足够父母修炼十年。全书内容只有两个字:闭嘴!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在孩子求助的时候再给出自己的建议,是把苍白无力的语言转化为深思熟虑后的有效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