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寺大街、護國寺街、隆福寺街、嵩祝院西巷……你知道爲什麼北京地名多以寺廟命名嗎?地名中蘊藏着人文、歷史和地理諸方面的內容, 瞭解老北京的地名,對於傳承北京文化,知曉北京歷史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東嶽廟山門

京城諺語中有“明朝修廟,清朝修道”之說。明代曾在北京大修寺廟,至今遺存下來的古廟多是明代所建。民國時對京城寺廟有所統計,當時雖不是寺廟最多的年代,但仍數目驚人。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有1631處,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廟總登記”有1037處,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總登記”有728處。這些登記的寺廟僅限於城區和近郊區,離市區再遠的及一些較小或私家的小廟不在統計之中,紫禁城裏的寺廟及皇家壇廟也未在登記內。

如此衆多的寺廟分佈全城,使得老北京城莊嚴肅穆,古色古香。不過因歷史變遷和時代發展,許多寺廟已不存在,其歲月留痕則被保存在地名中了。如今,不但寺廟名保留在街巷、村莊的名稱上,有些還成爲公交和地鐵的站名。

公交104、108路有大佛寺一站,是美術館北的一站。何謂大佛寺?知之者已不多。但在《宸垣識略》一類古籍中有“普德寺俗稱大佛寺”,普德寺在“王府街北柴市口稍南,建置歲月無考”的簡單記載。從記載中得知大佛寺是普德寺的俗稱,因廟內有一尊大阿彌陀佛;“歲月無考”則是年代久遠之故。大佛寺在歷史上也有不少軼事:清代善撲營曾在此設跤場訓練跤手,一個個身強力壯的“巴圖魯”在此摜跤爲樂;辦過“集善粥廠”,救濟食不裹腹的災民。如今,大佛寺不在了,但作爲地名則要永久保存下去。

朝陽區通往通州的大路旁,有慈雲寺的地名。慈雲寺非等閒小廟,而是頗有來歷。據考證,該廟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敕建”的,專供清帝在去東陵或承德時停留休息,廟內的大雄寶殿曾設有“御座”。慈雲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被拆。

朝外地區的神路街和東嶽廟有關,相傳是東嶽廟內主神東嶽大帝出行之路,故稱神路。

北京至少有三處法華寺,其中東四報房衚衕的法華寺與歷史事件關係重大,曾是1860年簽署《北京條約》的所在地,戊戌變法時又是譚嗣同與袁世凱祕密會面的廟宇。雖是東城最大寺院,且是“敕建”,但拆了後無人再提起。崇外法華寺名不見經傳,又不是敕建的,屬於很普通的寺院,且又破又舊,但很有名氣,原因是崇外法華寺出現在地名和公交車站上了。南來北往的人都知道了法華寺街、法華寺東街和法華寺站。

北京直呼寺廟名稱的地名很多,如黃寺大街、護國寺街、隆福寺街、嵩祝院西巷、夕照寺街、白雲觀前街、真武廟頭條、長椿寺街、法源寺后街等等,不勝枚舉。但西城的太僕寺街與寺院無關,太僕寺是明清兩朝養馬飼馬的衙門,不是廟。留在地名中的寺廟有些不是寺廟的正式名稱,僅爲俗稱,如紅廟、白廟、黃寺、黑寺、雙寺、三廟等,都只是俗名,妙應寺以白塔寺、覺生寺以大鐘寺之名留在了地名之中了。

當然,更多的地名有了變化,把“寺”字去掉了。如千佛寺衚衕改稱千福巷、淨土寺衚衕改稱淨土衚衕,慈慧殿改慈慧衚衕,弘福寺改洪福衚衕,華巖寺改華巖衚衕,三塔寺改三塔村,黑塔寺改黑塔衚衕,能仁寺改能仁衚衕,善果寺改善果衚衕等。據不完全統計,僅東西城這種改動就有60多處。

還有些借用諧音將寺廟融入地名。如十方院改稱盛黃衚衕,五聖廟改武勝巷,彌勒庵改民樂巷,清虛觀改新秀巷,城隍廟改成方街等。在近幾十年中的地名改動中,也有相當多曾爲寺廟名稱的街巷被徹底改動,如不查閱有關資料很難知其詳情。像東城區的火神廟衚衕改稱春雨衚衕、娘娘廟衚衕改稱月光衚衕,另一火神廟衚衕改稱煥新衚衕,三忠祠改爲忠實裏,小七聖廟改桃楊路;玉佛寺衚衕改玉芙衚衕,顯靈宮衚衕改鮮明衚衕,觀音寺街改國英衚衕,舍飯寺衚衕改民豐衚衕,閻王廟街改迎新街,玉虛觀衚衕改誠實衚衕,馬神廟衚衕改培英衚衕,鬥母宮改稱永勝巷等。此類改動在郊區也存在。

近代以來,寺廟的宗教祭祀作用式微,但做爲歲月留痕和歷史掌故,記錄着古城的春秋,同時,留在地名中會一代代傳承下去,諧音或徹底改動的則是“古爲今用”。現代人可以借鑑歷史來編置地名、景物名稱和公交、地鐵站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