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寺大街、护国寺街、隆福寺街、嵩祝院西巷……你知道为什么北京地名多以寺庙命名吗?地名中蕴藏着人文、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内容, 了解老北京的地名,对于传承北京文化,知晓北京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东岳庙山门

京城谚语中有“明朝修庙,清朝修道”之说。明代曾在北京大修寺庙,至今遗存下来的古庙多是明代所建。民国时对京城寺庙有所统计,当时虽不是寺庙最多的年代,但仍数目惊人。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有1631处,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有1037处,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总登记”有728处。这些登记的寺庙仅限于城区和近郊区,离市区再远的及一些较小或私家的小庙不在统计之中,紫禁城里的寺庙及皇家坛庙也未在登记内。

如此众多的寺庙分布全城,使得老北京城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不过因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许多寺庙已不存在,其岁月留痕则被保存在地名中了。如今,不但寺庙名保留在街巷、村庄的名称上,有些还成为公交和地铁的站名。

公交104、108路有大佛寺一站,是美术馆北的一站。何谓大佛寺?知之者已不多。但在《宸垣识略》一类古籍中有“普德寺俗称大佛寺”,普德寺在“王府街北柴市口稍南,建置岁月无考”的简单记载。从记载中得知大佛寺是普德寺的俗称,因庙内有一尊大阿弥陀佛;“岁月无考”则是年代久远之故。大佛寺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轶事:清代善扑营曾在此设跤场训练跤手,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巴图鲁”在此掼跤为乐;办过“集善粥厂”,救济食不裹腹的灾民。如今,大佛寺不在了,但作为地名则要永久保存下去。

朝阳区通往通州的大路旁,有慈云寺的地名。慈云寺非等闲小庙,而是颇有来历。据考证,该庙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敕建”的,专供清帝在去东陵或承德时停留休息,庙内的大雄宝殿曾设有“御座”。慈云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被拆。

朝外地区的神路街和东岳庙有关,相传是东岳庙内主神东岳大帝出行之路,故称神路。

北京至少有三处法华寺,其中东四报房胡同的法华寺与历史事件关系重大,曾是1860年签署《北京条约》的所在地,戊戌变法时又是谭嗣同与袁世凯秘密会面的庙宇。虽是东城最大寺院,且是“敕建”,但拆了后无人再提起。崇外法华寺名不见经传,又不是敕建的,属于很普通的寺院,且又破又旧,但很有名气,原因是崇外法华寺出现在地名和公交车站上了。南来北往的人都知道了法华寺街、法华寺东街和法华寺站。

北京直呼寺庙名称的地名很多,如黄寺大街、护国寺街、隆福寺街、嵩祝院西巷、夕照寺街、白云观前街、真武庙头条、长椿寺街、法源寺后街等等,不胜枚举。但西城的太仆寺街与寺院无关,太仆寺是明清两朝养马饲马的衙门,不是庙。留在地名中的寺庙有些不是寺庙的正式名称,仅为俗称,如红庙、白庙、黄寺、黑寺、双寺、三庙等,都只是俗名,妙应寺以白塔寺、觉生寺以大钟寺之名留在了地名之中了。

当然,更多的地名有了变化,把“寺”字去掉了。如千佛寺胡同改称千福巷、净土寺胡同改称净土胡同,慈慧殿改慈慧胡同,弘福寺改洪福胡同,华岩寺改华岩胡同,三塔寺改三塔村,黑塔寺改黑塔胡同,能仁寺改能仁胡同,善果寺改善果胡同等。据不完全统计,仅东西城这种改动就有60多处。

还有些借用谐音将寺庙融入地名。如十方院改称盛黄胡同,五圣庙改武胜巷,弥勒庵改民乐巷,清虚观改新秀巷,城隍庙改成方街等。在近几十年中的地名改动中,也有相当多曾为寺庙名称的街巷被彻底改动,如不查阅有关资料很难知其详情。像东城区的火神庙胡同改称春雨胡同、娘娘庙胡同改称月光胡同,另一火神庙胡同改称焕新胡同,三忠祠改为忠实里,小七圣庙改桃杨路;玉佛寺胡同改玉芙胡同,显灵宫胡同改鲜明胡同,观音寺街改国英胡同,舍饭寺胡同改民丰胡同,阎王庙街改迎新街,玉虚观胡同改诚实胡同,马神庙胡同改培英胡同,斗母宫改称永胜巷等。此类改动在郊区也存在。

近代以来,寺庙的宗教祭祀作用式微,但做为岁月留痕和历史掌故,记录着古城的春秋,同时,留在地名中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谐音或彻底改动的则是“古为今用”。现代人可以借鉴历史来编置地名、景物名称和公交、地铁站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