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背景的古裝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大臣犯了錯,在沒有進行詳細審問、定罪之前,皇帝就會當朝宣佈摘除其頂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曾經誤以爲所謂的“頂戴花翎”就是一頂帽子,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仔細研究一番,我們會發現其中大有學問。

??頂戴花翎是清代區別官員等級的一個特徵,但並不是一目瞭然,區別清朝官員等級最直觀的是官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補服”,所謂補服,就是在衣服上打一塊大大的“補丁”,而且是在胸前,清朝官員分爲“九品十八級”,補服圖案也各不相同,文官的圖案是飛禽,武官的圖案是走獸。

文官從一品到九品,胸前的圖案分別是:仙鶴、錦雞、孔雀、雪雀、白鷳、鷺鷥、鸂鶒、鵪鶉、練雀;武官從一品到九品,胸前的補子分別是:麒麟、獅子、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

??除此之外,清朝官員一品到九品,帽子上面的頂珠也是區別之一,不過不分文官、武官,一品爲紅寶石,二品爲紅起花珊瑚,三品爲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四品爲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五品爲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爲硨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爲素金,八品爲起花金,九品爲鏤花金。

文歸正題,我們接下來主要說說清朝的“頂戴花翎”,它其實是一個整體,包括帽子、頂珠、帽子後面插的一根孔雀羽毛,帽子與頂珠合稱“頂戴”,帽子後面的孔雀羽毛叫做“花翎”,不過帽子後面的那根羽毛並不是所有官員都有,只有皇帝賞賜才能佩戴。

??清朝官員的頂戴分爲兩種,分別是涼帽和暖帽,涼帽夏季佩戴,暖帽冬季佩戴,涼帽無檐,朝鮮喇叭式,一般是用藤、篾席製作,外面裹上白色或黃色綾羅,頂上有紅纓、頂珠點綴。暖帽是圓形,有一圈黑色檐邊,一般是用皮、緞、布等製成,另外還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同樣配有頂珠。

花翎則分爲三種,分別是一眼、二眼、三眼和,三眼最爲尊貴,所謂的“眼”就是孔雀翎上像人眼睛一樣的東西,有一個就叫“一眼”,三個就叫“三眼”。除了花翎,清朝官員帽子後面還有一種羽毛,是鶡鳥的羽毛,不過它是藍色,因此被稱爲“藍翎”,藍翎上面是沒有眼的,是賜給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是在皇宮、王府當差的侍衛。

??“花翎”是清朝官員尊貴身份的象徵,在清朝中前期,只有皇室成員纔有資格被賜予三眼花翎,如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只有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爲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纔有資格被賜予二眼花翎;一眼花翎是賜予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不過這些人必須得是“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到了清朝後期,財政出現危機,花翎就有些氾濫,完全不按照清朝中前期的規定執行,甚至有些人只要爲朝廷捐獻上萬兩銀子,就可以換來花翎佩戴權,不過也僅侷限於“一眼花翎”。

?凡事都有例外,真正決定花翎賜予誰的還是清朝掌權者,比如康熙時期,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因平臺有功,被賜予靖海侯,不過施琅不接受,執意懇求賜戴花翎,並且得到康熙皇帝的准許。

清朝對於三眼花翎的控制相當嚴格,據統計,從乾隆皇帝開始,到清朝滅亡,前後只賞賜了七個三眼花翎,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就連被乾隆皇帝寵上天的和珅,都沒有得到三眼花翎,這七個人中有一個比較特殊,那就是李鴻章,他是漢臣,但因爲功勞太大,又被慈禧太后重用,所以被賜予三眼花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