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

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爲正式大總統。當時,爲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爲“制憲”和“稱帝”作準備,於是發佈《國幣條例》,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髮行量超過7.5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爲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材質是銀佔89%,銅佔10%,錫佔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條例》公佈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年時間內,就達379819210元。還有資料介紹,僅壹元“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民國三年的“袁大頭”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但是現在存世量卻非常少,好多在解放時期都被收回,重新融化。最晚的是“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上面雖然寫着“中華民國三年”,但是於1951年期間由中國共產黨鑄造。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爲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袁大頭普通幣上面(正面)爲袁世凱左側五分像,上鑄“中華民國X年”或“中華民國X年造”中文繁體,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寓意“民主、共和、憲政及君主立憲“之思想希冀。

下面(背面)爲嘉禾之圖案,古稱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爲吉祥的徵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典出《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鑄在錢幣之上寓意國家重視農桑、以民生爲本;其另一思想取其家和之諧音,寓意”家和萬事興“之意;

鑄幣之上當政者有國泰民安、吉祥如意之願景,民間收藏,寓意''家和萬事興''之吉祥之寶,故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