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漢獻帝劉協從登基第一天開始,就只剩下了皇帝的名分而沒有實權。但是恰恰是這個皇帝的名分令漢末的諸雄眼紅,任憑他們勢力權重,要想稱王稱帝,都追求名正言順,即便不能千古流芳,但也不能落下謀朝篡位的賊子之名,這一點,晚年的魏王曹操至死都未改朝稱帝,可見一斑。

曹操是挾天子起家,主要是拿漢獻帝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劉備託孤諸葛亮時蜀漢政權已基本成型,所以二人最初的處境和出發點不一樣。諸葛亮雖然是蜀漢實際的掌權人,但他的中心思想沒有變,竭盡自己所能爲劉皇室服務一直是主線,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曹操本質上就有區別。曹操是掄重斧砍出的血腥路,用狠毒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諸葛亮是隻知道幹活,而且還是賣命的那種,完成劉備的遺願纔是最重要的。

還有就是曹操要成就一番事業,手底下得要有能人異士,得要有人才啊,不然怎麼搞。而漢朝天子這面旗子下面正好聚集了天下有才之人,只要拿到漢朝天子就等於拿到了天下賢能異士爲自己所用。有了合法性,有了人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拿住了漢朝天子也相當於拿到了對其他諸侯的合法傷害權。曹操可以借漢朝天子之口對其他諸侯進行合法的獎賞與懲罰,可以號令天下,曹操相當於直接控制了輿論,控制了輿論的導向。

反觀蜀國,動亂不已。即使此刻法治的效果是讓國家變得有序,確實是變得短時間的有序,但是嚴厲的制度,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加之諸葛亮長時間一直實施無法成功,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北伐。此種堅持不懈的行爲並不能實現興復漢室的抱負,而是加重民衆賦稅,直至後面發展爲國家的經濟完全依靠出口蜀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