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在抱怨:親子關係總是若即若離的,不僅孩子總是沒讀懂父母的心,父母也總是沒讀懂孩子的心。

在和孩子溝通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習慣於自己的視角,卻沒有想到由於身高懸殊的差距,孩子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完全一個樣,可以說,大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就像一上一下兩條平行線,大人和孩子目及所至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但如果我們換種方式,讓大人蹲下來,改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周圍的一切,就會發現,原先居高臨下、帶有一點兒壓迫感的大人現在看上去和藹可親多了,此時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願意分享。對蹲下來的大人來說,原先大人眼前絢爛的世界現在卻是黑壓壓的一堵“牆”撲面而來,因此我們也對孩子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總是不懂父母的心、大人總是不懂孩子的心之後,不妨先來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經常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有時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蹲下”動作就搞定。

01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更容易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它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

當我們蹲下來時,孩子會更願意與我們溝通和交流。所以,我們想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先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一種理想的方式。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眼中世界的樣子,才能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我們會不自覺地降低自己的語調,說話聽上去會更加溫和親切,這樣能帶給孩子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增強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換取孩子的情緒穩定和交流自信心。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更好地觀察到大人的表情和動作,會感到與你是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這樣就能引起孩子聽大人說話的興趣,從而加深他們對大人說話的理解和感悟。

02 蹲下和孩子說話,不只是在生理上、更要在心理上和孩子的高度保持一致

“蹲下和孩子說話”是個很簡單的動作,從表面上來看是一個很容易實現的動作,但實則並不容易做到位。

這是因爲,“蹲下和孩子說話”並不只是蹲下來那麼簡單,其核心實質是大人要從骨子裏把孩子當作人格平等的人來看待。

從外在形式上來看,大人蹲下和孩子說話,要比高高在上和孩子說話好上不知多少倍。但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這一步的姿態表現上,那是遠遠不夠的。

現實中有不少父母也確實在形式上做到了蹲下和孩子說話,但“知道做什麼”和“爲什麼要這麼做”,從來就是兩回事。我們不難發現,不少父母在最爲關鍵的核心實質方面——把孩子當作人格平等的人,完全沒有變成一種自我內化行動。

蹲下來,不只是在生理上的高度儘量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和孩子保持平等,真正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尊重的人格獨立的人。因爲只有在心理上父母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處於平等時,孩子纔有可能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這就是懂事的孩子爲什麼喜歡把心裏話對差不多大的小夥伴說,卻不願和父母分享的原因之一。

因此,大人僅僅是生理上的蹲下還不夠,還要同時在心理上“蹲下”和孩子說話。

03 父母蹲下之後,要避免對孩子採取批評式的、壓制式的、權威式的對話

大人在心理上“蹲下”和孩子說話,要儘量避免對孩子採取批評式的、壓制式的及權威式的對話。

我有一個朋友W的孩子非常聰明,在上幼兒園期間就原創了很多的兒童詩,等到上學接觸了大量古詩詞之後,又開始對編古詩詞感興趣了,時不時地就從嘴裏冒出幾句古詩詞,雖然稚嫩,但也有模有樣的。但朋友W對此並不以爲然。

有一次週末,幾個朋友一起組團帶着孩子逛公園,那個朋友W的孩子看到公園美景,忍不住又編起詩歌來,幾個朋友聽了都覺得詩歌又有童趣又很押韻,忍不住誇起來,可那個朋友聽了,卻不以爲然,邊對朋友們說着“這有什麼好誇的”,邊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自己孩子:“你這編的是什麼啊,哪像正經古詩啊,太幼稚了,還是不要再編了,跟大家一起去玩吧……”聽到媽媽給自己的一番評論,孩子一臉的興奮勁兒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失落”兩字深深寫在了臉上。

雖然從形式上來看,媽媽做到了“蹲下”和孩子說話,給人的感覺是在和孩子平等對話,但若只是把身體蹲下來了,可對孩子採取的是批評式的、壓制式的和權威式的對話,這種平等只不過是在形式上和姿態上體現,因爲孩子並沒有等到本希望得到的鼓勵,等來的卻是媽媽言語上的打擊。可想而知,孩子以後很可能再也不會對編詩歌感興趣了,至少不會再當着她媽媽的面去編什麼詩歌了。孩子在詩歌創作的發展道路上或許就戛然而止。

結語

“蹲下”和孩子說話是拉近我們與孩子距離的一種姿態,這已然是一種教育進步,但如果想要建立更棒的親子關係,真正贏得孩子的心,還需要我們在放下身體姿態的同時、也放下心理的姿態,讓孩子真正享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這樣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共同平等,才能做到平等對話,讓對話變得輕鬆和愉快。

當孩子能讀懂父母的心,父母也能讀懂孩子的心的時候。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既有溫度又有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