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始建於西周初期,約當公元前11世紀,是西周王朝最早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爲何周朝要實行分封制?《左傳》回答了八個字,“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意思是,西周之所以要實行分封,就是爲了將那些與周王室關係最親近的人,即功臣和親戚分封到各地,建立一批能爲周人控制的據點,環繞在周王室旁邊充當屏障。那麼,西周初期到底封了多少個諸侯呢?《左傳》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荀子》說,“周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實際上,無論是五十五國還是七十一國,燕國第一代國君召公奭的尊貴地位除了魯國的開國君主周公之外,是任何諸侯國君都難以比擬的。“周、召分陝而治”,就是最好的註解。簡而言之,就是今三門峽以東的軍政大權由周公統籌;三門峽以西,即周人興起的關中一帶由召公負責。爲何周公能平定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並於勝利後進行了三年聲勢浩大的東征,召公提供的糧秣當居首功。時至今日,《詩經》中收錄的一首《甘棠》之詩仍能看到召公治理西陲時的敬業精神。不過,燕國的歷史雖然悠久,但關於它的早期情況,史料卻極其匱乏,以至於召公以後的幾位燕國國君,除了《史記》中的那句“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之外,連名諡都不曾留下記載。但爲何到了燕惠侯時,燕國的史料便多了呢?因爲在燕惠侯時期,西周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即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

前文已述,周滅商後,殷商遺族不甘失敗,曾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爲了平叛,周王朝不得不將關中地區的精銳部隊調到東方戰場,從而令活躍在陝北高原的戎族坐大。如今,西周王畿發生了暴動,這無疑再次削弱了西周的國力。因此,周王室已不能挑起抵禦戎族侵擾華夏諸侯的重任。這對建國北疆的燕國而言,是很致命的。實際上,公元前664年,燕國也確實面臨着亡國之危了。好在此時齊桓公崛起,他不但及時率軍擊退了山戎,還慷慨地將一片齊國領土贈送給了燕國。但是,燕國和齊國的友誼僅限於春秋時期,到了以兼併爲主的戰國時期,這兩位鄰居的衝突便加劇了,尤其是公元前316年。

那一年,燕國國內發生了“子之之亂”,齊國趁火打劫,竟起傾國之兵將其攻滅。不過,由於齊國打破了七雄並立的戰略均衡,旋即遭到了列國的反對,以至於最後無功而返。而燕國呢?則在新任國君燕昭王的領導下,一切從零開始。此後的歷史耳熟能詳,燕昭王在後來奮發圖強,不但用樂毅報了齊國滅國之仇,還向北方的東胡用兵,將疆域擴展到了今遼東一帶。可以說,燕昭王統治時期的燕國,堪稱燕國建立以來最鼎盛的時期。可昭王英雄,並不代表他的後繼之君也是如此,如燕國最後一任國君姬喜。

史料記載,就在秦國即將發起統一戰爭的前夕,這位愚蠢的燕王還看不清形勢,竟不聽大臣勸阻,一次又一次地發兵打起了長平戰敗後的趙國。也就在燕趙兩國掐架不休的時候,秦國悄然推進到了趙都邯鄲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對趙國的滅國準備。到了這時,燕國纔看清了自己的處境。那麼,燕國會如何消弭即將到來的滅國之危呢?

燕國太子姬丹認爲: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國大亂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他的師傅太傅鞠武卻認爲此計太過冒失,成功的機率不大。因此,他給出了“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的建議。

“西約三晉,南連齊、楚”,按照當時局勢來說,成功的幾率不高。因爲此時的三晉惟存一魏國,趙國雖有宗室公子嘉立國於代地,但實力僅可自保。齊國曆來奉行交好秦國的策略,說通也不容易。楚國呢?它剛經歷了一場奪權政權,新君負芻還未穩定局勢。因此,熟悉形勢的太子丹聽後,便直截了當地告訴鞠武:此計曠日持久,且靡費甚多。其實,太子丹沒有深思鞠武后半段“北媾匈奴”的提議。用好了,當可牽制秦軍主力,延緩秦國東出的腳步。

我們知道,趙國滅亡後,其在陰山河套一帶的領土從名義上已屬於了秦國。可是,由於東出滅國的需要,秦軍並未在此投放過多的兵力。因此,此前被李牧驅逐的遊牧民族,很多都重返了故土,尤其是彪悍驍勇的匈奴人,他們還將牧地一度推進到了秦昭王修建的長城附近,即賀蘭山一帶。也就是說,以此爲補給基地,匈奴的遊騎可經清水河谷、涇水河谷和馬蓮河谷滲入關中。另外,陰山河套的匈奴人也可越過鄂爾多斯大草原,經洛水河谷及其支流南下關中。實際上,按照後來漢匈百餘年的戰史來看,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極強,步兵居多的秦軍若想在漫長的長城防線上攔截,也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如果太子丹能聽從鞠武一半的建議,以重金遊說匈奴調發精銳襲擾秦國邊塞,秦人爲保護咸陽的安全也會調回相當一部分東出大軍。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