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人讲究敬天法祖,除了老天,就是老祖宗最大。

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他的祖宗更不得了。

所以,皇帝都会建筑专属的家庙来祭祀祖宗。

刚开始时,一座家庙祭祀一位祖宗,但是,你想啊,十几代皇帝传承下来,可不就有了十几座家庙了?几十代皇帝传承下来,可不就有了几十座家庙了?这可不行啊,得变通。变通的法门就是:祖宗皇帝多了,就建一座太庙,把几代之前血缘关系已疏的家庙毁去,而把家庙里的神主合祀于太庙——这种行为称之为“祧”。各代帝王合祀于太庙,就必须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现在网上有一种“清光绪、宣统共用一个庙号”的说法。

但宣统是亡国之君,而且是末代之君,在他之后,是没有帝王会立庙祭祀他的,即他是没有庙号的。

为什么会造成“清光绪、宣统共用一个庙号”的误会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光绪帝的庙号是“德宗”;另一方面宣统曾被日本人扶持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帝国”的皇帝,当时用了一个年号,为“康德”,又有人称他为“康德皇帝”——“德宗”和“康德”都有一个“德”字,所以弄混了吧?!

顺带提一下,有人说,崇祯也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会有庙号,而且有多个庙号?

说“崇祯是个亡国之君”,其实是从一个阴谋开始的。

原先满清在辽东一直与明朝干仗,入关后,一方面为了转移视线,另一方面是以减轻明朝人对自己的敌视态度,就把弑君灭国的责任推在李自成身上,说崇祯帝是李自成迫死的(这是事实),明朝也是李自成灭亡的(这不是事实,当时全国尚有十分之六七土地控制在明朝官员的手里)。

他们这样不顾事实,把明朝灭亡的时间提前,是想浇灭明朝军民的希望,转而投向自己。

话说回来,满清入关之初,并不敢以接替明朝自居,而是打着助明剿贼(指李自成)的旗号来的。

李自成狼狈不堪地逃出了北京后,明朝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

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

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

当时的多尔衮要安抚人心,当然不能制止。

所以,崇祯就有了“怀宗”这一庙号。

现在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取笑多尔衮,说满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中原王朝礼数,傻乎乎地看李明睿给崇祯上庙号。一直到多年后,顺治皇帝渐悉中原文化,这才如梦初醒,下令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

这些人取笑多尔衮无知,其实他自己才无知。

不妨想想看,就算多尔衮不熟悉中原王朝礼数,但他手下的汉臣还少了?象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这些汉奸丑类,难道也跟着不懂?都傻乎乎地被李明睿等人给耍了?真是可笑!

真实的历史就是:那个时候的多尔衮等人还没把崇祯当成亡国之君——至少在该年六月,多尔衮还发布文告对大明遗民说:“如果有人不忘明室,想辅佐及拥立贤明的藩王,戮力同心,共同保全江东,我大清绝不会干涉、更不会禁止。不但不会禁止,还会和新拥立的藩王通和讲好,使你们不辜负本朝,把断绝帝脉的接续上、把倾倒的王室扶起来,这,就是你们友好睦邻大清朝的仁义之举。”(“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此惇睦邻之义。”)

把明朝定义为已经灭亡,是在第二年五月清大军南下之时。

而南明三帝中的弘光帝,先给崇祯先上庙号“思宗”,后又改“毅宗”;隆武帝登基之后,又复改为“威宗”。

所以,崇祯帝最终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庙号的“亡国之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