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也就是说,按照中国正史记载,华佗和曹操是老乡,都来自安徽亳州,但在广州却意外找到了一份陈寅恪先生的手稿,他却证明:华佗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华佗虽然行医救人,但在古代,他们属于方士,“方技”在古代并不受人尊重,即使是医者,也一样被人轻视。所以历史上关于华佗的记载并不多。

1925年,陈寅恪学成回国,此时正逢清华大学改制,而陈寅恪也和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一起作为清华大学的导师,也是当时人称的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等到1926年,陈寅恪以自己的满腹经纶,同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那一年,陈寅恪不过36岁,也是当时清华大学最为年轻的导师。然而到了1930年,陈寅恪便在自己的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中发表了一系列震惊世人的观点。在论文之中,陈寅恪质疑华佗是否真实国籍,并且对他的观点做出详细的解释。

华佗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就是他的“外科手术”,虽然现在一些小的外科手术非常的常见,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但是在古代,人们最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是吃中药和针灸,一些医者在面对针灸和中药都不能治愈的病时就束手无策了,但是华佗不一样。他利用自己的麻沸散把病人给麻醉,随后就行外科手术,把病人身体里的病灶给取出来。这样看来没什么不对啊,但是陈寅恪却发现,在印度有一种和麻沸散一样的东西,叫做胡药。并且这种药出现的比麻沸散要早。所以他开始怀疑其实华佗是一个印度人,当然不只是这一点就证明了他的观点。

其次,天竺语中的“药”和“罗汉”两个词语连读的谐音,和中文“华佗”的读音非常接近。而印度的“药神”和中国的华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其三,《三国志》记载的华佗治病的故事,例如给广陵太守陈登治病时,华佗给陈登灌药,陈登吐出3升蠕动的虫子,这和印度神医耆域(下图)的治病故事完全一样。而且,耆域的治病过程中,也会用到外科手术。耆域是天竺僧人,和华佗所处的年代基本一致,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华佗可能是印度的耆域本人,沿着丝绸之路逆行来到中国,因为行医救人,被人称为华佗,所以华佗不是中国人。

除上述所述以外,还有人提出质疑,华佗长得不像外国人,尤其是不像印度人。这要从历史说起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印度人,绝大多数不是纯种的印度人。我们都知道,印度在近代遭受了英国人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以至于很多印度人其实是和英国人有血缘关系的。并且,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也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只不过是在七世纪后伊斯兰教强大后才开始的。所以,应该拿华佗与2000多年前的印度人做比较,而不是说现代的印度人。即使是这么多论据,还是让国人一时难以理解,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个论点提出了质疑,一时难以立马下定结论。对于这一问题,读者朋友怎么看待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