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少亮

十年前,周源沒有想讓知乎成爲一家大公司。

但知乎還是走上了一家大公司發展的軌跡。媒體消息稱,知乎要上市了,大概率會在美股或者港股,這既在意料之中,畢竟幾乎國內所有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都將上市作爲自己創業階段性成功的第一個標記;但令人意外的是,一直以來貼着慢公司標籤的知乎爲何突然登陸資本市場。

兩個版本的知乎

2010年12月,知乎初版上線,當時國內互聯網正從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轉變,作爲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產品,周源爲知乎採用了邀請制這樣一種“全新的”用戶推廣方式,可以說早期知乎的種子用戶,幾乎都是周源憑藉自己的人脈關係網拉起來的,當讓這些種子用戶也不乏有互聯網的大佬,許多資本後來加註之後,緣起也是成爲知乎的種子用戶。

因此最開始的知乎就是一個“985”型的高知型人才社區,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知乎在2013年3月開放註冊前,其戶數量僅僅只有40萬人,這樣體量的公司在國內互聯網的產業中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用戶結構中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87%,職業人羣佔75%以上,收入4000元以上的用戶佔60%。這種用戶結構和國內互聯網網民的結構組成是完全相反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小衆的互聯網社區,在互聯網上的聲音並不小,到2013年年低,也就是開放註冊9個月後,知乎用戶暴漲至400萬,足足增長了十倍,隨後知乎發展就進入到了跟隨互聯網發展潮流的大衆化產品行業,初代的知乎被徹底的拋棄。

2015年左右,知乎已經完全和2010年誕生的時候不一樣了,在高知、調性和流量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上,知乎選擇了後者,因此後來知乎又被貼上了一些帶有高知的諷刺性標籤。到目前爲止,知乎擁有3.7億的註冊用戶,知乎用用戶數量向外界和曾經加註自己的資本證明了自己是一家小有成就的互聯網公司。

知乎的盈利空談

互聯網公司無論如何講概念,歸根結底仍然是要回歸到盈利的根本性問題上的。登陸資本市場,知乎就必須說明自己的盈利模型,但現在的知乎能說清楚嗎?

當知乎選擇向流量妥協的時候,知乎其實就已經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型了,鹽選會員、知乎live,知乎的視屏模塊、知識付費,幾乎過去幾年在風口上出現過的概念,在知乎發展的歷史上都能找的到,但筆者想說,知乎到如今依然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型。

無論是高知型的社區、還是大衆性的娛樂工具,知乎的就是UGC內容構成其主體的核心,可是如今知乎UGC內容從作者的生產端到用戶的需求端均沒有形成閉環,知乎大V出走的事件已經不是一次或者兩次出現,這足以說明,在知乎的平臺的上進行內容創作對大V的吸引力在逐漸下降,而在用戶端,有着3億的龐大註冊用戶量,但並未形成現象級的產品。其實在知乎的用戶端,用戶的機構如今是一個嚴重撕裂的狀態,曾經的早期用戶因知乎逐漸向大衆娛樂化轉化而不斷的拋棄知乎。而對於哪些大量通過流量進來的用戶,因爲在知乎上找不到向如今的短視頻平臺一樣的娛樂方式,並不願意貢獻自己的時間價值。

知乎就像一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孩子一樣,沒有用戶能找到讓自己共鳴的價值,這樣的情況下,知乎的盈利模型自然也是空談,隨着知識付費的外衣逐漸褪去,知乎恐怕真的要向資本市場說明。自己的賺錢能力到底如何。

得屌絲者得天下,這個鐵一樣的互聯網法則,知乎十年都沒有學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