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將在2024年推出Apple car的消息被外媒爆出,同時還有媒體曝出Apple Car首款原型車已有數十輛在美國加州進行了祕密測試,蘋果近期還向不少中國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等……諸多蘋果造車的信息引發股市、車企、ICT產業的廣泛關注。蘋果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現在蘋果要造車,會重新定義汽車嗎?蘋果會顛覆誰?又會給未來車的世界帶來怎樣的變革?

蘋果造車誰會坐不住?

就像馭勢科技創始人兼CEO吳甘沙對《中國電子報》記者所言:“華爲必然造車,蘋果也是。他們造車都是早晚要來的事兒。”無論是媒體曝出的信息,還是蘋果大量與車相關的專利申請,或是領英數據顯示蘋果已經挖走了特斯拉超過500名員工,種種信息,都透露出一個事實:蘋果造車,山雨欲來。

蘋果造車,第一個坐不住的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一直以來馬斯克是改變汽車時代的代表人物,是他把特斯拉汽車做成了時尚、環保和新出行的代名詞,而這些詞與當初人們用來形容蘋果所造iPhone何其相似。所以如果蘋果要造車,必然會與特斯拉“棋逢對手”。

於是馬斯克12月23日在其推特上爆料:“在特斯拉Model3最黑暗的日子裏,自己曾經找到蘋果的庫克,希望與他探討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但是庫克拒絕參加會議。”言下之意,庫克當年你沒有收購我,現在纔來造車是不是有點晚?

儘管馬斯克對蘋果造車心生醋意,但股市對於蘋果的可能造車卻給予了積極的回應。12月21日、22日、24日蘋果股價上漲,特斯拉股價則在21日、22日出現下跌。

與馬斯克對蘋果造車的態度不同,傳統的汽車製造廠商對蘋果造車表現出了友善和期待。德國大衆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表示:“我們期待新的競爭對手,它們肯定會加速我們行業的變革並帶來新的技術,令人難以置信的估值和資源獲取,這一改變非常值得尊重。正如我以前說過的那樣,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業終將再次成爲移動出行公司,它可以是特斯拉、蘋果或大衆汽車。”

但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鹿文亮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卻對蘋果自己造車不看好,因爲在現代汽車產業鏈中,整車製造環節的利潤率遠遠低於電子和軟件行業,除非現在的整車廠無法滿足蘋果車的需求或者蘋果在整車製造方面有能力,蘋果纔有可能自己造車。“蘋果推出Apple Car,肯定會與特斯拉直接競爭,目前汽車行業,無論是從整車製造環節還是智能化環節,特斯拉都是業內做的最好的,並且具備快速增長的潛力。這兩部分內容是蘋果造車無法繞過的,因此它會與特斯拉展開直接競爭。” 鹿文亮說。

正是因爲競爭,馬斯克纔會在這個時間節點重提曾有意委身於蘋果的“當年事”。成功者可以在後來者面前重提“當年勇”,現在的特斯拉已非當年到處找錢的小弟,而是美國股市市值排名第九的公司、新汽車的代言人。

不過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認爲,蘋果不是特斯拉的競爭對手,老牌的汽車製造企業纔是:“蘋果可能對通用、福特等老牌汽車製造商構成威脅,如果蘋果真的要施展拳腳,這兩家公司將很難與之競爭。”

蘋果將在哪些維度重新定義汽車?

儘管特斯拉已經坐穩了新能源汽車“業界最好”的位置,但這個市場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就像當初的手機市場,看似諾基亞已經江山穩固,照樣被做電腦出身的後來者蘋果改朝換代、血洗出局一樣。

所以只要蘋果可以實現更高的品質和更低的成本,創造更不一樣的駕乘體驗,就會有機會。“因爲在智能及新能源汽車時代,整車製造的門檻已經大幅度降低,智能化方面的競爭力已經成爲智能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這方面蘋果具有明顯的優勢。” 鹿文亮說。

不僅如此,我們大家都對蘋果充滿期待,因爲蘋果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這個時代公司競爭力的天花板,就像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們將愛因斯坦的話進一步延伸,可以這樣理解:“想象力比技術更重要,因爲想象力推動着技術進步和變革,而且技術可以花錢買來。”

我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蘋果就是這樣做的。蘋果之所以能夠帶來顛覆功能手機的iPhone,是因爲在手機上率先採用了觸控操作系統,顛覆了傳統手機的操作方式。而其觸控交互技術就來自於收購的一家小公司。在所有公司都沒有想到可以這樣用的時候,蘋果敢於把觸控交互用在了手機上,創造了智能手機,這是想象力使然。

那麼在新汽車時代,蘋果的想象力在哪裏,它有哪些可以帶來變革的維度?目前我們沒有答案,但可以從其這些年在汽車領域申請的相關專利、招募的人員和技術積累的方向,以及汽車產業正在發生變革的“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尋找“蛛絲馬跡”。

其一是交互方式變革。這應該是蘋果的發力方向之一,利用AR、VR、語音等將汽車場景與駕駛員、乘客進行更好的交互,改變汽車與駕乘者的交互方式。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交互方式變革是蘋果成功的核心要義,那麼從傳統駕駛到自動駕駛的變革,交互方式同樣會是變革的方向。

其二是智能化與自動駕駛上的突破。在系統上,會將機械化與智能化進行更好地結合。在駕駛上,實現更高智能的完全自動駕駛,是所有汽車包括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都在追逐的目標,蘋果造車必然要在這個維度有亮眼的表現。

其三是電池的巨大突破。電動化的核心在於電池,電池的表現力決定了電動汽車的核心能力,據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新車可能會搭載蘋果自家突破性的電池技術。材料上考慮使用磷酸鐵鋰(LFP)或磷酸鐵鋰的電池的新化學成分,這種電池的化學物質不容易過熱,比其他類型的鋰離子電池安全得多。而且將採用非常規的“單電池”設計,這種設計使電池的單個電池更大。

其四是在共享出行模式上突破。蘋果所造iPhone不僅僅是設計與軟硬件能力整合上有極致的表現,更在於其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消費者、運營商、軟件開發商共贏的蘋果模式,創造了一份繁華的蘋果生態。那麼在汽車領域,蘋果有什麼樣的想象力,又能帶來什麼樣的變革,令人期待。

目前關於蘋果將何時以何種方式造車,是自建工廠製造還是採用iPhone生產的外包方式,並沒有結論,究竟在哪些維度進行發力,也都只是猜測。“但從蘋果公司產品的特點來看,一定是以用戶爲核心重新設計的產品,與傳統汽車主打產品質量、駕駛品質不同,可能會以智能化和內容爲亮點,來滿足人民的出行需求。”鹿文亮判斷。

蘋果尚在空中,華爲已開始落地

如果說蘋果造車的種種信息還懸在空中,那麼華爲的造車路線目前看來就比蘋果明晰而且落地多了,華爲選擇“賦能”的模式(自己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來進入汽車市場。除了此前推出各種解決方案,在12月22日舉行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活動上,華爲正式發佈其激光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並且強調車規級、高性能、規模量產。

一直以來激光雷達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巨大成本中心,此前吳甘沙曾經透露,激光雷達之貴是整個自動駕駛汽車價格無法平民化的關鍵難點之一。有消息稱,百度自動駕駛汽車採用的Velodyne機械式激光雷達價格曾高達70萬元/臺(64線,8萬美元),由於高昂的價格,還沒有一家車企敢推出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

按照介紹,華爲的激光雷達是一款 96 線中長距激光雷達產品,可以實現城區行人車輛檢測覆蓋,併兼具高速車輛檢測能力,更符合中國複雜路況下的場景。在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表示,華爲在武漢的光電技術研究中心,正在研發激光雷達技術,目標是短期內迅速開發出100線的激光雷達。未來計劃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從目前相關信息來看,華爲已按照年產10萬套/線推進產能,以適應未來大規模量產需求。在華爲發佈車規級激光雷達的同一天,率先搭載華爲激光雷達的ARCFOX極狐HBT智能電動汽車的諜照也曝光了。

從華爲的汽車版圖來看,激光雷達處於其“端”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華爲汽車業務在“雲-管-端”的架構下,主要發力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車雲五大模塊,激光雷達屬於智能駕駛中的 “端”這個部分。智能駕駛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感知層硬件來探測汽車周圍的環境,獲取數據後傳輸至決策層進行處理判斷,最後由執行層硬件具體控制車輛的行駛活動。

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激光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都具有極佳的能力。而在難點場景下,例如城區非規範行人、非規範道路,甚至是非規範駕駛的行爲,急需激光雷達來解決。

未來的汽車將是“四化”融合的產物,這也意味着它需要各個維度的新玩家加入其中實現融合創新。不同領域的企業有不同的積累,無論是蘋果的重新定義汽車,還是華爲的“賦能”路線,都將給新汽車產業帶來新的變化,都將進一步加速更好、更便宜、更舒適駕乘體驗汽車新時代的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