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國猛將:常遇春攻城取勝後,爲何要屠城殺降?

開國猛將:常遇春攻城取勝後,爲何要屠城殺降?

因爲常遇春英年早逝,後世對他也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常遇春的早逝是天譴與報應。雖說這種因果論,不能全然讓人信服,但常遇春的殺降與屠城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九月,常遇春與陳友諒大戰,活埋投降士兵四千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常遇春攻取泰州後屠城。

帶病北上滅元時,下令將魯中重鎮濰縣的全部元軍及大部分城內居民殺死。北伐時,東昌屠城,城內和附近村莊幾近斷絕人煙。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征討平饒,血腥屠城。

如此行徑,在常遇春行軍途中,大量發生,不勝枚舉。常遇春殺降屠城也成爲人所周知的一件事,連朱元璋也常常叮囑他,不要嗜殺。古話說,殺降不詳。

然而,一代名將卻爲何對“殺降屠城”情有獨鍾?一方面,對於放棄原來陣營轉而投靠自己的士卒,常遇春的心中有一種疑慮,認爲可能是詐降。爲了免除後患,便一氣殺死。

此外,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損失了常遇春大量的士兵,也極大的激怒了常遇春,破城之時,便是泄憤之時。還有一種說法是,降兵亦要大量糧草養活,且收服不易,爲了不給敵人留下翻盤的機會,常遇春選擇將降兵殺掉。不過即使身後白骨累累,也不能否定常遇春的赫赫戰功,他永遠是亂世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將,是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亦是明朝軍功卓卓的開國功臣。

中國古代有個說法“殺降者不祥”,這句話大抵意思是,兩軍交戰時,如果勝負已經區分出來,對於繳械投降之人,不應該殺害。如果進行屠城,那就是不仁不義的舉動,將會遭到譴責。縱觀歷史,喜歡殺降屠城之人,往往都沒有善終的下場。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員猛將,跟隨朱元璋征戰南北,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後,他就要進行殺降屠城,爲這事,朱元璋曾教訓過他,但是常遇春屢禁不止。

據說,一次,常遇春在睡夢中,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悲慘的生活,於是,便下令屠城。等他從夢中醒來,發現士兵都不在帳營中,便問身邊的侍衛,士兵們身在何處?侍衛告訴他說,將軍命令屠城,戰士們得令後,便開始執行命令了。常遇春聽後,連忙收回軍令,可士兵們已經殺了很多人,血流二十多里。

朱元璋先後打敗了陳友諒等人的軍隊,統一了江南地區。便派遣徐達和常遇春帶兵北上,剿滅元軍,常遇春進入青島途中,包圍了濰縣城,因爲城內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軍隊花費了很多時間,常遇春部下在這次鬥爭中損傷慘重,但是最後還是攻下了縣城。常遇春十分惱怒,便下令屠城,將濰縣城內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殺死。

朱元璋曾勸說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沒有百姓的話,空城有何用?朱元璋的話也沒有讓常遇春改掉這一毛病。

後來,常遇春暴病而亡,享年四十歲。有人說,這是天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