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寫:耶爾·阿德勒 醫學博士,皮膚性病科醫生,德國營養醫學學會成員(DGEM)

每個人都對味道有自己的專屬體會,可能是清甜的水果香氣,可能是雨後的泥土芬芳,或者是萌萌的小嬰兒身上的“奶香”味,愛人身上的獨特氣味。這些氣味來自自然、食物或親近的人。甚至在購買商品時,人們也會被某種商品的味道吸引而產生購買慾望。

有趣的是,談及自然體味,通常並沒有令人愉悅的感受出現。如果聞到汗味、腳臭或口氣等明顯的體味,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有個下意識的判斷:體味=不潔。出於對“美好氣味”追求,一部分人找到了喜愛的香水、沐浴產品、漱口水甚至衣物洗滌劑,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味道更好聞一些。

但對於一部分對香氣過敏的人,這個氣味氾濫的時代並不友好。“香味”堪稱僅次於第二大過敏源,可能引發瘙癢、紅疹、水泡和丘疹等過敏反應。在一些地方,不保持每天洗澡、擦身體乳、噴香水等“清潔”習慣的人,甚至被認爲是不愛乾淨、不合羣的人羣。但其實事實上大多數人只是散發出一種中性的、幾乎難以察覺的溫和味道。

那麼人在正常情況下是什麼氣味的?體臭又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遺傳塑造的個人體味印記

體味的產生要從多種有趣的元素說起。如果把所有人造香氣都除掉,我們就會發現每個人的氣味都是不盡相同的,這就是所謂的“個人獨有的體味印記”。人類的皮膚上承載着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細菌園”,裏面的住戶形形色色。園區中常住的居民類型和數量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性別,不同性別的人會分泌不同的性激素;再比如皮膚性狀(易出汗、油性、乾性,等等)以及不同膚質產生角質的情況;年齡當然也是有影響的,因爲激素成分和皮脂腺的活動情況在生命的各個階段一直在變化。

健康狀況和飲食結構也會對體味產生影響。當然,遺傳因素也在體味的產生中插了一腳。一般來講,亞洲人的體味會比歐洲人溫和,他們體內的轉運蛋白 ABCC11 不活躍,這就導致形成氣味所必需的物質不會通過大汗腺運輸到皮膚表面。

遺傳或基因對體味的影響體現在很多方面。爲了展現最好的基因的一面,人體會往汗水中分泌所謂的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它們本身沒有什麼味道, 但我們卻可以通過鼻黏膜上的受體而感知到它們。這樣的遺傳性氣味通常可以防止亂倫的發生,因爲近親之間的氣味信息太過相似。這似乎是大自然設置的一種安全機制。

然而,我們的氣味還是會讓周圍的人或者至少醫生嗅到一些與健康狀況相關的線索。醫生的鼻子總是很靈的。例如器官衰竭(如肝衰竭、腎衰竭)、創傷、組織分解和癌症等,都會讓體味發生明顯改變。不同的皮膚病病人也會散發出其獨特的氣味:患有特應性皮炎的人聞起來會有點甜,因爲皮損處有大量的葡萄球菌;那些患有與油性皮膚相關的疾病的人,如患有脂溢性皮炎、頭皮屑增多、痤瘡或酒渣鼻的人,聞起來像苦澀的草藥。病人治療期間服用的藥物的氣味也會隨體味散發出來。

還有一種體味與入口的東西有關。如果有人抽菸、喝酒或喫韭菜大蒜了,味道都會非常明顯。食物的分解物會經由腸壁進入血液,再經血液循環進入汗腺。嗅覺敏感的人會覺得素食者比肉食者的體味要好聞一些。曾有研究用男性腋下的汗味來測試他們的雄性吸引力,結果未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避孕藥會干擾女性對氣味的判斷)認爲,相比喫了紅肉的男性,喫素的男性腋下的味道更有吸引力。令人驚訝的是,喫大蒜的男性在這一測試中獲得的評價竟是不錯的:他們腋下的汗味同樣迷人。當然,對於喫了大蒜以後嘴裏呼出來的味道得到的評價自然是截然相反的。這種汗液的味道反映了我們的本質,即飲食更健康的人會是更好的基因攜帶者。不僅是繁殖的後代能遺傳到親代更好的基因,從進化的角度看,這些優良基因也能得到更長時間的延續。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的體味也會有所不同。喝奶的嬰兒體味很溫和。兒童的體味會弱一些,因爲他們還沒有散發出青春期激素的味道。青少年的皮脂腺開始大量分泌皮脂,性激素分泌的增加也會導致體味變化。這些孩子不僅行爲表現像青春期,聞起來也有青春期的特有味道。只要我們的性器官勤奮“工作”,即使人到中年,我們的體味也會發出“我現在是排卵期”、“我懷孕了”等信息。新晉奶爸發出的信號則是“我現在對女人沒興趣,我剛剛當爹”,因爲這時男性的睾酮水平會首次下降。老年人與中年人的體味也不同,因爲年老後,激素水平下降,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乾燥,皮膚菌羣會隨之發生變化。

皮膚微生物羣:體味發動機

皮膚微生物羣對我們的體味影響巨大。我們的皮膚爲這些微生物提供了一系列代謝產品作爲養料。除了水之外,皮膚上的鹽、尿素、蛋白質、化學信息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會成爲這些微生物的盤中餐。這些細菌盡享美味,體魄強健。在享受完美餐後,這些皮膚上的居民與我們的身體一樣,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揮發性氣味分子,根據其氣味的不同,會使我們周圍的人或開心或煩躁。

從化學成分上看,這些微生物產生的生物胺和短鏈脂肪酸與我們身體產生的油脂和氣味分子並無二致,只是它們聞起來不像薄荷或者桉樹,更像味道刺鼻的酪酸、蟻酸或醋酸。這種味道多見於埃曼塔奶酪、林堡乾酪、腐敗了的黃油、羊圈或嘔吐物中。

對於男性,造成體味的主要是能產生刺鼻氣味的棒狀桿菌;而女性的汗味聞起來經常是發酸的,因爲能產生酪酸和醋酸的微球菌喜歡在女性的皮膚上待着。微球菌還特別喜歡人造纖維製成的運動服或功能性服裝,這也解釋了爲什麼人們穿上這種衣服後會很快散發出體味。另外,這類衣服只能用 40 攝氏度左右的水清洗,而 90 攝氏度的高溫才能殺滅這些微球菌,所以它們在洗衣機中能愉快地活下來。

但問題是,如果用 90 攝氏度的水來洗衣服,的確能殺死上面的微球菌,但高溫會破壞衣服的功能性纖維。因此,只要運動服再次接觸人體,在人體溫度環境下感到格外舒適的微球菌便會迅速開始它們的“造味”工作。溫暖又溼潤,這對它們來說簡直太妙了!很快,剛洗的衣服又會變成令人噁心的發臭物。

也許就像現代化的飲食不利於我們的新陳代謝一樣,現代化的服裝也對我們的體味造成了不良影響。我們的體味產生方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因而對原始人的時尚反而更能適應。

所以從減少衣服上體味的角度考慮,最好選擇能夠耐受高溫清洗的經典純棉上衣,還可以考慮大部分用自然原料製作的衣服,比如羊毛、亞麻、天然皮革等。比如皮鞋,不論什麼款式,就算每天都穿,甚至整個冬天都光着腳穿皮鞋,皮鞋本身也不會有什麼太難聞的味道,反而是襪子在穿幾小時之後就必須得洗了。

此外,我們的身體還會產生引誘劑和激素分解產物,如雄烯酮、雄甾烯醇、雄甾二烯酮和雌烯醇等。這些東西是否有類似動物身上產生的激素的功效,目前還不確定。激素是一種化學信息素,一些特殊物種可以以此爲“語言”進行信息交流。上述的激素分解產物顯然發揮着吸引異性的作用,它們因大汗腺分泌的性激素的酶促降解而產生,而這種降解會由我們的皮膚細菌持續進行下去。

男人的體味聞起來像是尿液、檀香、麝香和奶酪的混合物,女人的體味則像洋蔥、鯡魚、酸奶油和花朵的混合物。雖然乍一看這些成分的氣味並不迷人,但我們鼻子的構造似乎就是爲了適應這些體味。在鼻中隔的前部有一種黏膜管,其末端有感覺細胞和神經纖維,也就是所謂的犁鼻器。它可能是動物進化的殘餘物。此外,皮膚也會通過一些特定的受體對氣味產生反應。而體味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信息傳給身體還不太清楚。

無論我們願意與否,大自然都以這種方式讓我們保持兩性分化,讓人類這一物種延續。我們通常以爲大腦可以控制行爲,能夠自主決定我們喜歡什麼樣的伴侶。事實上這不完全正確,因爲我們身體的生化反應決定着這是不是“對的人”。因此,從遺傳學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解釋我們爲什麼會選擇那樣的伴侶。

我們的微生物羣每天都在嘆息

從理論上講,一般情況下人的體味就如同翻開的書一樣昭然若揭。但是爲了避免被別人一眼看穿,我們還是會用各種人造香味來進行誤導、混淆和掩蓋。但你真的知道香皂、沐浴露和乳液對您的身體做了什麼嗎?對於皮膚科醫生來說,即便是追求潔淨而在皮膚上造成了香味“大亂燉”,也是一種對身體的傷害。

首先,一般情況下人沒必要每天都洗澡。相反,根據臨牀觀察,那些幾周不洗澡的人皮膚上的致病菌並未增加,反而是那些讓人免受哮喘或溼疹之苦的、原本已經消失了的細菌重新定殖了。

如果每天都洗澡,甚至一天洗好幾次的話,皮膚上的微生物羣就會因爲遭到“攻擊”而紊亂。使用含極強洗滌成分的香皂會洗掉可以保護我們皮膚的油脂,皮膚會變得乾燥。而使用鹼性肥皂會讓我們皮膚的酸性保護層變成鹼性長達 8 小時。可憐的皮膚要花大力氣才能將保護層的 pH 值從 10 降到 5。

這段時間裏,那些喜歡酸性環境的、有益於我們皮膚健康的細菌被繳了械,而像病毒、真菌和有害細菌等病原體以及那些會釋放出難聞氣味的東西都會不請自來。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以爲天然香皂就可以放心用。就算它們含天然油脂,具有保溼的功效,不含任何人工香料,但它們仍然是鹼性的,還是會損害皮膚屏障。強大的皮膚微生物羣在酸性環境中才能產生健康的體味。我們體內所有的保護性屏障都是酸性的(pH 值低於 7),例如皮膚的 pH 值是 5,陰道的 pH值爲 4,而胃和腸道的 pH 值分別爲 1.5 和 6。

所以,如果需要每天洗澡,那就只用清水洗。如果還是想用沐浴露,那就只在容易產生體味的地方用,比如腋窩、腹股溝、肛門和腳等部位,而且要購買不含香精、色素和防腐劑,pH 值約爲 5 的酸性沐浴露。這種沐浴露不會讓皮膚變得太乾燥,也不會損傷皮膚保護層,用來洗手都可以的。

另一去除體味的方法是使用蘋果醋。將 1勺蘋果醋倒入 1 升水中,淋浴後,將其塗抹在可能產生體味的部位,如腋窩、腹股溝、頭皮等容易出汗的地方。這種自制的溶液可以強化皮膚酸性保護層,減輕皮膚炎症,預防皮膚感染,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體味。由於醋酸會自行揮發,所以塗抹後無須沖洗。

只要皮膚具有耐受能力,使用除臭劑倒也無妨。除臭劑是用人造的香氛來掩蓋腋下的味道,是含有抗菌成分(防腐劑)的。而所謂的止汗劑則含有化合物,它會使汗腺導管收縮。止汗劑的效果雖然顯著,對於特別愛出汗的人來說無疑是福音。但是鋁被認爲可以導致癡呆和乳腺癌。雖然目前這一猜測尚未得到證實,但還應當要警惕止汗劑的應用風險。

生活中鋁的來源還有很多。作爲第三常見的地殼金屬,鋁也存在於水和蔬菜中。多種疫苗、部分胃黏膜保護劑、鋁製餐具和鋁箔中都含有鋁。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保存的剩飯是酸而鹹的食物,不論是用鋁箔蓋住放入冰箱,或者放在鋁製容器中,都會有大量的鋁溶出,這些鋁會隨着美味剩飯進入人體。

如果是出於應對多汗症的需求止汗,目前除了止汗劑之外還有幾種方法。例如,將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到腋下的皮膚中,可以阻斷神經遞質向汗腺的傳遞,效果可以持續半年。在這段時間內人會感覺腋下很乾爽。另一種應對腋下多汗症的好方法是在腋下放入溼海綿並導入弱直流電(電離子透入療法),這可以改變汗腺中離子的運輸並縮小汗腺導管。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多汗症。然而,粗暴地通過手術大範圍地將胸交感神經破壞或直接切斷可能會帶來諸多副作用。對於術後代償性多汗,可以服用特殊的藥物來預防。

科學家們現在依舊在積極尋找新的治療多汗症的方法。許多針對形成惡臭的細菌和致病細菌的常規療法(使用防腐劑、消毒劑和抗生素)會在殺死這些細菌的同時讓有益菌成爲陪葬品。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生物友好型方法。也許某一天,我們甚至可以將一個人的有益微生物羣和具有抗體味作用的細菌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第一批生物療法藥物正在研發中,包括細菌噴霧劑和益生菌乳膏,它們可以強化皮膚微生物羣,提高皮膚屏障的防禦能力,減輕令人不悅的體味。現在,人們在市面上已經可以看到含有細菌產生的信號物質的護膚品了,這種護膚品可以刺激如表皮鏈球菌等健康菌的增殖,並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增殖。

不過,這種新型護膚品的全面應用還需要時間。在那之前,您還是要繼續運用那些傳統的治療辦法。

如果突然大量出汗,特別是夜間盜汗,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因爲這有可能是炎症(包括感染性炎症)、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紊亂、器官衰竭甚至是癌症的徵兆。如果夜間盜汗,晚上需要數次起牀換睡衣,有時還伴隨發熱和體重減輕,這是顯著的警告信號,醫生稱之爲“B 症狀”,因爲這可能是嚴重身體疾病的一種伴隨症狀。

歡迎來到奶酪賣場:臭襪子和汗腳

參加過足球隊或者少年宮舞蹈班的朋友們應該對一個氣味十分熟悉:汗腳的味道。汗腳總是被視作男性的標誌,這背後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 個頭大的人出汗量要多於個頭小的人,所以,體型普遍大於女性的男性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相對出更多的汗。

我們人類的腳經常出汗,這是來自遠古的產物,因爲人類祖先們需要在大草原上行進。逃跑時,略微潮溼的腳比較防滑。應激條件下,神經系統會調節汗液的分泌,使汗液分泌增加。在石器時代,這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今,這樣的“汗腳”和腳底的繭子卻一起變成了各種可產生氣味的病原體的遊樂場。

異戊酸是具有強烈臭味的短鏈脂肪酸,可由表皮葡萄球菌分解汗液中的亮氨酸產生,聞起來像奶酪。比起女性,男性的汗液中含有更多的亮氨酸。但這還不是全部,其他細菌也會產生酸味或者臭味。比如在臭味濃重的汗腳上常能發現枯草芽孢桿菌,這種細菌能產生一種特殊的臭味。

和衣服一樣,鞋子也表現出了現代化趨勢。然而進化沒有預見到會出現運動鞋這種東西,因爲運動鞋讓腳幾乎接觸不到空氣。優雅的皮鞋也可能讓腳產生令人噁心的味道。

不過原因不在於材料,而在於鞋子的剪裁設計。如果鞋頭太窄,腳趾會被擠壓到一起,這樣會在腳趾間積攢汗液。在這黑暗、潮溼且發鹹的縫隙中, 表皮短桿菌會駐紮下來,它們的近親亞麻短桿菌是在生產林堡奶酪時會用到的。順便說一句,亞麻短桿菌產生的味道還特別招蚊子。

石器時代的祖先們肯定沒有腳氣之苦。他們的鞋底是用熊皮做的,同時通過乾草和樹的纖維來透氣和隔熱,給腳部提供了最佳的環境。即便在今天,穿皮拖鞋產生汗腳的風險也非常小。透氣、留有充分的空間和不穿襪子,可以有效減輕潮溼,讓腳的環境有利於有益菌的增殖。讓腳自由吧,讓它們感受到空氣,請不要穿涼鞋配襪子了。

對抗腳氣的方法還有墊含香柏木、桂皮、活性炭、銀線等成分的鞋墊,使用電離子透入療法縮小汗腺導管,用鼠尾草和橡樹皮煮湯泡腳,喝鼠尾草茶,以及使用含檸檬醛、香茅醇、香葉醇等成分的天然精油等。

順便再提一種方法:如果伴侶腳的氣味很健康,可以讓自己的腳經常和他(她)的腳觸碰。這樣可以接觸到伴侶的微生物羣,然後足部的菌羣中“好” 細菌和“壞”細菌的戰爭就開始了。

體味除了會讓人產生或愉悅或不適的感覺之外,還是人體健康狀況的信號之一。留意自己和家人身體散發的各種氣味,隨之調整生活方式或者穿戴的衣物。雖然各種香味劑會產生嗅覺上的愉悅感,但依舊要適度使用,避免體味被其他氣味“喧賓奪主”。正視體味問題是很多人都需要作出的觀念上的改變,作爲皮膚性病科醫生,我希望人們在面對健康問題是可以把尷尬、忌諱和羞恥先放在一邊,不要緘默不語,諱疾忌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