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中醫能夠長足發展,就一定少不了中藥的地位。而中藥的起源卻很早很早,甚至比中醫的起源還早。在上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與疾病做鬥爭,逐漸人們意識到一些本草對人們的身體有着某種特殊的作用,這便是中藥起源的開端。

但是,在上古時代,人們對於醫藥的概念是模糊的,也沒有這方面的達人,能夠洞察天機、鳥瞰宇宙,所以若是沒有非常之人,便無法完成這樣的偉業。世人皆知,黃帝軒轅氏與岐伯等人探討醫道,並由此衍生了中醫。然而,中醫在古代是離不開中藥的,而中藥的發源是更爲重要的。

其實,比黃帝軒轅氏更早的時代,出了一個叫神農氏的人,他作爲部落的首領,親眼目睹了“生離死別”的痛苦,他不願讓他的子民被病痛的折磨,於是誕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以身試藥”。於是他親嘗百草,去發現隱藏在大自然中的本草奧祕,去尋找捍衛人類健康的“救命稻草”。

然而,在一切醫藥常識都還沒有的年代,要想做成這件事是極其困難的,而且這個過程也是極其曲折的,因此便有了“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說法。畢竟,大千世界的花花草草,別看着長得好看,究竟有沒有“包藏禍心”,誰也不知道,唯有親身體驗才能知道其中的奧祕。

神農氏爲了找到大自然中的藥用、食用本草,跋山涉水、風塵僕僕,有時候一連好多天不喫不喝,只爲尋找適合人們食用的本草,有時候一連好多天沒日沒夜,只爲發現本草中的藥用功效。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神農氏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懷、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發現了三百多種中藥材。

相傳,神農氏最後因斷腸草“毒發身亡”,也有傳說,神農氏中毒後流落茶林,最終得救,並從此隱居了起來;也有傳說神農氏後來教會子民們識別本草,並留下了《神農本草經》一書。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365味中藥,不僅對醫聖張仲景的用藥之道有着巨大的指導作用,也對後世醫家在臨牀用藥時給予了巨大的啓發作用。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並將中藥分爲上中下三大類,其中收錄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是在戰國之前最爲完備的中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鉅著。不僅如此,書中還強調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中醫界依然在遵循。

雖然,歷史久遠,《神農本草經》究竟是不是神農氏所作,至今仍有爭議,但“神農嘗百草”卻是史實,若沒有神農氏當初的決心和勇氣,估計中藥的誕生還要晚很多年,這對中醫的發展將是一大損失,因此,後世又稱神農氏爲“藥祖”。

無論如何,中藥的發展對中醫的貢獻是巨大的,幾千年來,中醫在治療手段上,中藥和鍼灸佔據了主流,而中藥的運用更是“深入人心”,至今人們一提到中醫,便會想到“喝中藥”。倘若,在上古時代,神農氏未曾發現中藥,中藥在後來也會被發現,只不過要晚很多年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部分爲原創繪製圖,部分來源於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