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口學刊:人口遷移或流動彌補本地人口“空缺”的時代已經結束

記者 | 趙孟

編輯 | 劉海川

一些城市仍在上演“搶人大戰”。一項最新研究發出提醒:從2020年開始,多個省份人口或將開始負增長,靠人口遷移或流動彌補本地人口“空缺”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最近一期《人口學刊》上,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李建新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劉瑞平發表題爲《中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差異性分析》的論文,文章基於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0-2017年人口歷史數據和未來30年的人口預測等數據,分析了未來不同生育水平條件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及其差異性。

《人口學刊》是中國最早的人口學雜誌之一,爲CSSCI入選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李建新師從著名人口學家曾毅,多年來一直在呼籲調整生育政策。早在1997年,李建新就在《人口研究》發表論文,建議在2000年實施生育全面二孩政策。

李建新告訴界面新聞,近些年各地出臺的“搶人”政策雖然有不同初衷,但共同的大背景是“都感覺缺人了”,決策者對人口的認識已經轉變爲“基礎性資源”,不過各地可能即將面臨“無人可搶”的現實。這項預測顯示,2020-2030年,包括湖北等15個省區市將出現人口負增長。

李建新介紹,不少學者對於中國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在不同時期都做出了不同預測,但以往研究多關注全國層面上的人口變動趨勢,鮮有探討國內人口變動趨勢的省際差異,以及不同生育水平條件下,各省區市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節點和人口結構特徵,而這對於各省區市因地制宜制定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他與合作者將目光投這一趨勢。

這篇論文提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口生育水平已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已成爲負數,人口負增長慣性開始不斷積累。2000年之後中國各地區呈現一致的人口再生產縮減態勢,由於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人口變化尚處在慣性的正增長之中。

不少學者對於中國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在不同時期都做出了不同預測,雖然預測假設參數有所不同,但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中國人口將不可逆轉地迎來負增長,且預估將在2025年左右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相比中國總體人口規模的變化趨勢,各省區市感受到的變化要提前很多。早在2017年,就有媒體報道東北三省出現人口負增長。近年來,在低生育率和遷入人口不足的雙重作用下,一些大城市人口變動也引起討論。在此背景下,不少城市放寬落戶政策,上演“搶人大戰”。有分析認爲,落戶新政除了應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提升城市人力資源質量也是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但效果有待檢驗。

在人口學領域,少兒人口比例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整個年齡結構以及未來人口變化的動力。結合國際上對年齡結構金字塔的劃分標準,少兒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差值爲負則是倒金字塔結構,差值在 0%~4%之間則爲菱形結構,差值大於4%則爲金字塔結構。

該項研究顯示,中國已經處於倒金字塔結構的地區有北京等7個省市,其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少兒人口比例,少子老齡化態勢最爲嚴重,將會最先迎來人口自然負增長的時代。第二種類型菱形過渡結構,包括內蒙古、吉林等5個省區市,其老年人口比例接近或等於少兒人口比例,未來人口自然增長的動力不足。第三種類型是仍維持着金字塔結構,如河北、山西等 19個省區市,這些地區的人口還將保持一段增長時期。

李建新認爲,人口預測的本質並非完備的模型本身,而是在基期人口規模和結構的基礎上,對影響未來人口變化趨勢的人口要素(即生育、死亡和遷移三參數)做出合理的假設。李建新團隊在結合隊列要素人口預測法,藉助於中國人口預測軟件(CPPS)對2011-2050年各省區市人口進行了預測。

這項研究通過人口學方法,對普查數據進行調整後,設定各省區市的總和生育率數值;再結合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0年的平均預期壽命數據的修正,所計算出的2010年和2050年平均壽命,一起作爲影響人口變化趨勢的人口要素。由於本文重點關注生育變動下省際自身人口負增長的差異性,不考慮省際間人口機械變動,因此將各省區市的人口遷移水平設置爲0。

基於這項研究中方案分析,中國總人口即將於 21世紀20年代中期進入負增長,各省區市人口也陸續進入負增長,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可以將其分爲四個波次。

第一波次出現在2020年之前,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這三省。東三省的人口在2017年之後已經出現持續的人口負增長,最早迎來人口負增長時代。

第二波次進入人口負增長出現在2020-2030年間,包括北京、天津、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15個省區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區的負增長具有明顯的內部異質性。

由於大多數省市的生育水平已經長期低於更替水平,在2000年已經呈現微弱的正增長慣性,上海、北京等一些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已接近零增長或負增長慣性,因此到21世紀20年代,東部地區與一些中西部地區同一波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受兩地區間前期的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東部一些地區,比如北京、浙江、江蘇等地的人口負增長時間被推遲,而中西部一些地區如湖北、山西、陝西、四川等被提前。

第三波次進入人口負增長的地區包括廣東等 11個省區市,時間爲2030-2050年。這一波次除了廣東外,其他都爲中西部地區省市。廣東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時間晚於其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省市,主要原因是其生育水平相對較高。

第四個波次的地區僅有西藏和新疆,在未來30年將一直維持着人口正增長趨勢。

從預測結果來看,未來人口再生產進入“縮減型”已成爲中國各地區的共同趨勢,過去靠內部人口遷移或流動來彌補省內人口“空缺”的時代已經結束。“如果各級政府仍力求以人口流動或遷移來應對本地人口負增長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因吸引人口而產生惡性競爭,一些地區的人口負增長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會加劇另一些地區的問題。因此,各地區通過人口遷移或流動爭奪人才的政策,只是一場零和博弈。”

這項研究建議,針對中國省際人口負增長差異性特徵,那些未來人口負增長趨勢對生育變動敏感的省份,尤其要在預防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提高生育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這對於推遲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爭取更長時間的人口紅利窗口具有重要意義。而其他省份,尤其是東三省和北京、上海等省市,即使提高生育水平也難以遏制人口負增長趨勢,對推遲人口負增長時間節點到來的作用有限。但從長遠來看,提高生育水平對於修復扭曲的人口年齡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減緩人口負增長的趨勢以及減小人口負增長的動力具有重要作用。

李建新表示,在穩定的低死亡水平下,生育率持續下降是人口負增長的關鍵因素。減緩人口負增長趨勢、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國家政策應即刻轉向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生育率水平方向上來。激勵生育措施與相關社會經濟政策配套實施,提高生育水平,積極應對老齡化,是國家及各地區制定人口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