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東吳、蜀漢、曹魏三個政權陷入戰爭當中。整體上東吳和蜀漢採取攻勢,曹魏採取守勢。不過曹魏或者說西晉畢竟具有國力上的優勢,取得最終的勝利。東吳和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都取得過比較大的勝利,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東吳取得過的一次勝仗——''東興之戰''。

諸葛恪修復東興堤

在東吳黃龍二年(即公元230年),東吳皇帝孫權曾經啓動過一個工事,築造東興堤遏制湖水。後來這個工程被廢棄了。而在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時隔十二年之後,東吳再次修復東興堤,還築造兩個城塢,留置兩千守軍。

東吳修復東興堤的原因,或許與東吳的政局有關。當時老皇帝孫權剛剛去世,小皇帝孫亮即位,諸葛恪等人作爲輔政大臣。這個時候正是政權交接,容易產生動盪的時期。諸葛恪修復東興堤,一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對內對外以示有爲;二來也加強了東吳在江北的防禦,可以避免曹魏的進攻。

東吳修築東興堤,儘管是以加強防禦爲目的,但仍然讓曹魏感到憤怒和恥辱,視作是一次入侵的行爲。於是曹魏發動大軍伐吳,主要的進攻方向是東興堤,雙方實際上的交兵地點也在東興堤,所以被稱爲''東興之戰''。

''雪夜奮短兵''

曹魏發動三路大軍:一路由荊州都督王昶進攻東吳長江防線的重鎮江陵;一路由豫州都督毌丘儉進攻武昌。這兩路軍隊屬於正面戰場以外奇兵,目標是牽制東吳在長江上游的軍隊,避免他們增援東興堤。司馬昭作爲主將,率領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破壞大堤和城塢。這是曹魏的主力部隊。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魏大軍,諸葛恪率領四萬大軍增援東興堤。當時曹魏大軍已經通過浮橋登上東興堤,並且開始圍攻兩個城塢。只不過因爲這兩個城塢地勢險峻,還在堅持抵抗。諸葛恪令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等人作爲前鋒。在前鋒部隊當中,丁奉又率領三千軍隊,用更快的速度趕赴東興堤。

曹魏軍中正在置酒高會,看到丁奉只有三千人,壓根沒當回事。丁奉令士兵脫下鎧甲,拿着短兵器攀援東興堤。由於防備不足,丁奉成功登上東興堤,並且擊潰曹魏的前軍。等到呂據、留贊、唐諮等人趕到,曹魏軍隊整體出現潰敗。

曹魏的大軍爭先恐後地潰逃,想通過浮橋撤離東興堤。但是東吳將領朱異已經從另一個方向拆毀浮橋。曹魏大軍全都被困在堤上,情急之下紛紛投水。一場''東興之戰'',曹魏死傷數萬,可以說是比''石亭之戰''還要慘烈的失敗。

小結

在這場戰役當中,丁奉當機立斷,表現悍勇,加上對方的輕視,一舉登上東興堤;曹魏大軍沒有穩住陣腳,呈現出如地崩山摧的敗象。在士氣崩潰的情況下,根本難以與東吳軍隊對抗,哪怕兵力佔有優勢;而朱異拆毀浮橋上屋抽梯,讓東吳有機會殲滅東興堤上的曹魏困兵。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造成了''東興之戰''的結局。

在''東興之戰''之後,諸葛恪的名望非常興盛,在次年對曹魏發動''新城之戰'',結果遭遇慘敗,因此被孫峻刺殺。繼而孫峻、孫綝堂兄弟執政,對東吳的政局產生很大的影響。曹魏雖然遭遇慘敗,但是並沒有丟失土地,尚且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不過由於死亡士兵太多,而且無法收斂,曹魏不得不簡化葬禮。丁奉雖然是孫權時期的老將,也被評價''戰鬥常冠軍'',但是缺少一錘定音的成名戰。正是''東興之戰''的表現,讓他躋身於三國名將之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