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也就是我國的明清時期。當時,中國正經歷小冰期,整個世界籠罩在寒冷之下,了無生機。

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一句話概括就是,冬季十分寒冷,夏季異常乾旱,而且洪澇災害多發。

冬季有多冷呢?

景泰五年,戶部奏報,長江小凍死了很多人,僅常熟縣就凍死了一千多人;成化十三年冬,運河結厚冰,江南交通中斷;萬曆六年,長三角附近的很多湖面都結冰了……

明末清初的談遷寫了一本書叫《北遊錄》。書中記載,順治十年,北運河從11月18日封凍,到次年的3月7日,運河開凍,冰凍時間長達110天,這在華北歷史上都是極少見的。同時,南方也好不到哪去。11月份,南運河吳江段已經冰凍,厚度三尺多,並且一直延續到嘉興。船隻前行,只有靠壯士鑿開冰面。

有關夏季乾旱的記載就比較多了。《明史》《明會典》《明實錄》等文獻都有記載。我們摘錄兩段,大家可以感受下:

“萬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東鹽臣言,解池旱涸,鹽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久旱,步禱郊壇。京師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並涸。……”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

類似的描述不勝枚舉。從學者研究統計來看,當時持續性乾旱主要發生在華北地區,當然長江以南的長沙和九江兩地也多發乾旱。

對於北方而言,寒冷和乾旱並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氣候轉冷、變幹引起自然災害多發、農業減產,鼠疫肆虐,農民窮乏與飢餓達到頂點,加劇了社會的動盪,這爲明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氣溫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忽高忽低,使北方草原的牧草大面積死亡,這對於後金女真族來說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受此影響,爲了謀求生存空間,後金崛起後,開始一路南下進取中原。

綜合來看,這場小冰期對明清的影響是比較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後金的崛起。由於影響太過深刻,後人開始從“小冰期”時期氣候變遷這一角度來分析明朝滅亡,並逐步了“氣候決定歷史”理論。其實,決定歷史走向的是社會規律,但將王朝的更迭歸於氣候,未免太武斷了。

值得一說的是,寒冷的並不只有中國,還有整個世界。大約從15世紀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小冰期”。

有觀點認爲,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人征服美洲,土著大批死亡,大量土地無人耕種,發展爲茁壯成長的樹木,這樣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減少,削弱了大氣層的吸熱能力,致使氣候冷卻,引發小冰河期。也有觀點認爲,地球的小冰期的出現與太陽活動衰微有關。

無論如何,明清時期的“小冰期”,天氣一定是寒冷的。這種寒冷加速了歷史的演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