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儀器信息網

助力精準醫療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推廣——訪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陳萬濤

導讀: 精準醫療於國民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義?相關的產業發展需要哪些突破?帶着這些問題,儀器信息網採訪了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陳萬濤。

“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最初由奧巴馬2015年正式提出,旨在呼籲美國要增加醫學研究經費,推動疾病個體化基因組學研究,依據個人基因信息爲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定個體化醫療方案,最終目的降低全社會醫療費用支出。在過去的五年裏,精準醫學在中國得到了逐漸穩步發展,對於大衆而言也越來越不陌生。2020年5月19日,陳萬濤教授領銜的研究項目“口腔頜面部腫瘤組織樣本和生物信息庫的建立和應用”獲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在大力推進我國精準醫療進程中,上海市政府對陳萬濤團隊爲推動口腔癌診治新技術發展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認可。在今年召開的第三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上,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陳萬濤作了題爲《基於組織樣本和生物信息庫口腔鱗癌分子分類轉化研究》的大會特邀報告,反響熱烈。

陳萬濤教授作大會報告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的成立初衷是什麼?精準醫療於國民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義?相關的產業發展需要哪些突破?帶着這些問題,儀器信息網採訪了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陳萬濤。

陳萬濤接受儀器信息網專訪

精準醫學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內涵有所變化

陳萬濤表示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精準醫學的概念各不相同。美國最初提出精準醫學概念時,主要基於基因測序技術,通過尋找引起疾病發生的基因靶點進行靶向治療;同時,也可預測藥物的治療反應,通過對基因的檢測來預測機體對於藥物的耐藥性和毒副反應等,進而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反應,這是早期也是狹義上的精準醫療。

中國提出精準醫學概念的時間不算很晚,最初也稱爲個體化治療。國內最初的精準醫療主要根據患者個體疾病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病理類型進行分類,來匹配對應的個性化用藥或治療方案。在此過程中,影像學指導的治療、腔鏡微創治療和靶向介入治療等也被歸爲精準醫療範疇。而現在國內精準醫療涵蓋了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和器官水平等,對複雜疾病實施靶向特異性的預防、治療及預測和監控,其範疇也隨之擴大。

“千人千面”的精準醫療初期落地困難,但正在不斷發展

據陳萬濤介紹,精準醫學最早提出時,在國內初期落地較難,社會對精準醫療也存在一些牴觸和質疑的態度。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精準醫學剛開始只是一個概念,對應的落地治療技術方法、藥物較少,並不能使多數患者受益。大部分臨牀實踐還是傾向於傳統治療方法,比如對於檢測出功能基因突變的患者而言,並沒有相應的上市藥物來精準下藥。其次,新藥研發週期長,尤其創新藥物研發甚至需要十幾年。此外,精準醫學針對的是個體,而研究個體的發病機制、尤其是分子機理的成本代價很高。就算研製出相應的藥物,但凡在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靶基因突變等就會產生耐藥性,那麼治療的代價就會更高。所以這也是精準醫學最初備受人們質疑的原因。

此外,就當今來看,精準醫療高昂的費用並非每個人都能承受。精準醫療並不適合每一種疾病,但是每一種療效差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精準醫療的手段來提高。在國內,精準醫療更加適合於慢性、複雜性重大疾病。有一種觀點認爲精準醫療適用於富人階級,會加劇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其實大部分新興醫療技術的初期應用門檻高、技術成本都會很高,相應的初期受益羣體則較小。比如就目前而言,幹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前沿治療手段並非所有人都有條件使用,但其整體治療技術進步方向毋庸置疑。隨着時間推移,治療技術成熟和普遍化後,患者受益者逐漸增多,治療成本自然就會逐步降低,這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口腔惡性腫瘤具有特殊性,迫切需要高效的非創傷性治療

陳萬濤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無論是臨牀資源還是人才梯隊方面,在國內外口腔頜面頭頸腫瘤領域均位居前列。該學科目前擁有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口腔學科前任帶頭人邱蔚六院士與現任學科帶頭人張志願院士。

陳萬濤主要關注於口腔方面的重大疾病——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也稱“口腔癌”)。據他介紹,儘管目前針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手術技術趨於完美、治療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但總體看,患者5年生存率僅爲60%左右。口腔癌之特殊性在於頜面部器官結構十分複雜涉及的功能非常重要,包括呼吸、語言、咀嚼進食、視覺、嗅覺以及聽覺等諸多方面。顯而易見,手術治療的最大弊端在於切除相應組織器官後,對於頜面部功能和外形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非創傷性治療是口腔癌未來最理想的治療方式。這就需要引進精準醫療,需要找到口腔癌靶向、特異性的藥物以及治療方案,提高療效並減輕不良反應。精準醫療的發展是通過尋找每種疾病(如惡性腫瘤)的特異性功能基因等靶標分子,針對性對症下藥,從而大幅度提高化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及靶向治療的效果。

大力推動精準醫療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以下簡稱“精準醫療分會”)於2019年1月成立,是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的二級分支機構,下設腫瘤靶向藥物、腫瘤診斷、腫瘤靶向治療、醫學智能裝備、醫學遺傳和口腔疾病診療等6個專業學組。談及成立初衷,陳萬濤表示,精準醫療作爲一個新興產業,公衆對其基礎理論、技術方法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因此,急需一個組織機構對精準醫療的相關理論概念、成果轉化、技術方法以及臨牀應用等進行調研和規範,這樣的組織機構也將有利於精準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的主題爲“精準醫療——發現、發明、發展”,這也是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辦會主旨的體現。

分會的宗旨主要是推進精準醫療領域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產品推廣和市場規範化。精準醫療分會是該領域首家專注精準醫療產業基礎創新、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的全國性專業技術平臺和學術性專家組織。分會的工作目標是打造全國精準醫療專業技術平臺,重點打通精準醫療領域上下游產業,打造完整的精準醫療相關領域的醫藥產業投資價值鏈和產業化生態,優化和規範精準醫學相關產業市場、提高國際化水平。陳萬濤也指出,作爲醫療器械、製藥的相關企業,必須要不斷技術創新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但如果沒有社會關注和資本投入也就沒有了創新條件。

多個專業平臺共同推進精準醫療

陳萬濤表示,並非所有的慢性重大疾病都會納入未來5年的重要攻關計劃。鑑於精準醫療分會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未來計劃將會聚焦重大疾病——惡性腫瘤的精準醫療,目標是將相關產業向前推進一步。據悉,目前精準醫療分會會員單位和專家智庫支持的長三角腫瘤分子診斷平臺、珠海先進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醫療設備研發平臺已經籌建和試運行。此外,規劃建設的惡性腫瘤細胞治療平臺和粵港澳大灣區口腔診療技術平臺都在有序進行中。至此,多個專業平臺將全方位共同推進精準醫療的相關產業發展。

未來5年,精準醫療分會的具體任務是:形成一支致力於精準醫療研究,以科學家、臨牀醫生、工程師、企業家等爲主要成員的專家團隊,支撐精準醫療研究的可持續發展,不斷規範和提高相關疾病臨牀精準診治水平;佈局建立多個精準醫療技術創新和轉化研究基地;指導建立多個精準診治臨牀技術應用平臺,在疾病的精準預防、預測和診治領域,實現研究成果的無障礙產業化;指導或參與建設多個高標準、高質量、規模化和智能化的臨牀生物樣本和信息數據庫,爲精準醫療研究和智能技術、設備開發提供資源保障;成立全國性惡性腫瘤、遺傳疾病、口腔疾病等慢性重要疾病的組織樣本和生物信息數據資源庫聯盟;開展精準醫療相關的其他業務,如諮詢服務、新成果和技術推廣、產品和技術展銷;通過創辦的分會網站和微信公衆號等自媒體,協同醫療健康各界促進精準醫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精準醫療發展與科學儀器和精尖技術密不可分,亟需進一步技術突破

精準醫療的落地必然離不開儀器和技術平臺。首先,組織樣本庫的建設需要組織冷凍、低溫冰箱和常溫冰箱等設備。而對於精準醫療很重要的分子診斷、靶向治療而言,基因測序平臺、PCR、質譜、組學研究等分子水平相關的科學儀器設備更是必不可少。此外,細胞水平、組織水平等一系列科學儀器設備都與精準醫療密不可分。陳萬濤補充說:“值得一提的是,當今醫療裝備智能化發展迅速。目前,精準醫療分會成員單位正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發針對組織切片免疫組化(蛋白染色)圖像自動識別的軟件與硬件,以便最終實現蛋白標誌物智能化掃描和判讀。”

陳萬濤認爲,未來精準醫療的發展還要關注對重大慢性疾病、罕見病的分子發病機制的解析,不僅要求從分子層面,還需要從細胞學水平和形態學等層面進行多維度解析和研究。相應的就需要相關的技術、分析方法、儀器、設備,這包括一些理論知識的突破,全方位對診斷治療以及疾病預測等提供最有價值的幫助。

從模仿到引領,精準醫療惠及民生指日可待

據悉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國家對科學研究及技術創新轉化應用的支持力度很大,僅在精準醫療領域就投入了600億元。

國家的投入在精準醫療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技術和方法的發現、轉化和應用都具有促進作用,尤其在操作層面可以實現一定的突破與創新。一方面,在市場層面使得研究人員創新成果能夠順利得以轉化落地,並且研究人員能夠從中受益。比如,會議介紹的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轉化發明收入的80%都會給到發明創造人,極大程度調動了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會使得相關領域持續不斷良性發展下去。另一方面,國內醫療健康產業精密高端儀器、設備和創新藥物,已經從早期的模仿階段,逐步轉變爲走在世界前列的階段。因此,中國醫療健康產業不僅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更要有源源不斷地、充足的資本投入。據陳萬濤表示,精準醫療分會在第三屆精準醫療大會板塊中,特設科學家和企業間面對面、青年創新成果展示等環節,爲的就是促進產、學、研、醫、用的良性轉化和發展。

後記:

在採訪中陳萬濤談到,國內相關企業在醫學方面的創新成果表現不俗,但就總體而言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精準醫療的產業發展不僅需要精準醫療分會努力,更需要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不斷發展和壯大,真正做到創新成果早日惠及民生。

附:陳萬濤個人簡介

醫學博士、二級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現任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臨牀免疫學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GCP機構副主任、口腔頜面外科學系和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口腔頜面部腫瘤組織樣本和生物信息數據庫技術服務平臺主任和上海市口腔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等職務。美國得克薩斯大學 M.D安德森癌症中心頭頸/胸腫瘤科客座教授。先後獲得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上海領軍人才(國家隊、地方隊)和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人才計劃。

現兼任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先後兼任第一、第二屆中華醫學會口腔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一、第二屆上海市口腔醫學會口腔基礎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轉化醫學產業分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遺傳學遺傳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基礎和臨牀研究,主攻領域是惡性腫瘤遺傳和表觀遺傳學分子發病機制、基於分子分類的精準醫療、抗癌藥物研發和靶向治療。是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腫瘤精準醫學)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作爲負責人先後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國家級項目(課題)13項、市部級重點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15項;主編專著和教材4部,其中,英文教材1部;在國際知名雜誌以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90多篇。作爲第一完成人獲得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先後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科學中國人(2018)年度人物、上海市銀蛇獎、上海市醫務職工科技創新“新人獎”和創新標兵、上海市總工會職工科技創新標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特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