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的崛起史上,魏国可以称得上是最忠诚的赞助商了。简而言之,每当秦国处于转型期时,魏国总会送来对应的专业化人才。比如羸弱百余年的秦国想要变法图强,魏国送来了擅长搭建行政框架的商鞅;秦孝公死后,秦国主少国疑、各种反对势力暗潮涌动并企图推翻新法,魏国送来了擅长外交的张仪,消除了秦国的外部威胁,使其专心巩固内政;商鞅之法深入人心、秦国需要东出进行军事兼并,魏国送来了擅长“远交近攻”和“离间计”的范睢,助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准备工作,正需要整体的战略规划师,魏国又送来了军事奇才尉缭。那么,这些旷世奇才为何都要弃魏国而去呢?

早在商周时代,国家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制度是世族世官制。也就是说,国家军政大权统统都被贵族宗室把持,而这些贵族又因宗法制的缘故被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贵族也就相应地执掌着国家不同层面的权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日渐激烈,各国都推行了变法,其中心内容便是举贤任能,打破原先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并将之分配给才干突出的庶民知识分子。不过相比秦国,东方六国的变法都不彻底,国家的高级军政大权仍然由宗室贵族把持,只有极少数的非宗室成员才能登上权力塔尖。剩下的人,只能担任些无关痛痒的职位。比如,楚国的军政大权始终就由屈、景、昭三家把持;齐国上至公卿、下至县令也几乎全是田氏子孙。赵国呢?其国的权力分配也和齐国一样,军政要职无一例外地出自赵姓。为何豪商吕不韦发家于邯郸,并和赵国权臣平原君赵胜同居一城却始终未投靠到他的门下,原因就是吕不韦看透了赵国的政治格局。

魏国和赵国同出一体,都是以晋国卿大夫篡逐主君权位而建立的。因此,它对非宗室人员的防范之心丝毫不让赵国。可以想象,底层知识分子失去了晋升之路,只能选择重才能而不重出身的秦国发展,特别是魏惠王之后的使“太子自为相”以及信陵君的专权,魏国贤能之士的流失入秦更加严重。大争之世,关键是争夺人才。人才断层严重,曾经是战国七雄之首的魏国国势日衰从根本上也就不可避免了。史料记载,也就是在魏惠王之后,即秦昭襄王时期,“得道多助”的秦国对魏国的攻势便越加猛烈起来。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虏魏将公孙喜;

公元前290年,魏献给秦河东地方400里;

公元前289年,秦将白起伐魏,取魏61城;

公元前286年,秦将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旧都安邑于秦;

公元前283年,秦攻魏,兵至大梁;

公元前275年,魏国割温以和;

公元前273年,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公元前266年,秦攻取魏国邢丘;

综上可知,至公元前266年,秦国已打开了东出中原的另一条交通要道,即轵关道。通过这条通道,秦国不断东进,将魏国河内之地的城池几乎攻略殆尽。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37年,即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政期间,秦国对魏国再次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先后拿下魏国的高都、波、卷、酸枣、朝歌、汲、首垣、蒲、衍氏等重要战略要地及城池,将势力又深入到了黄河以南,和魏都大梁仅隔着一条济水对峙。到了231年,魏国又献出了部分土地。也就是说,此时的魏国可征用的物资仅剩下了大梁城附近,算是彻底丧失了和秦军一战的能力。不过,在秦国的灭国名单上,魏国却排在了韩国、赵国、燕国之后,位列第四。主要原因就是怕引起齐国,尤其是楚国的警惕。因为魏都大梁表面上看只是一座城池,其实它和楚国旧都陈郢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究其根本,就是这两座城都是被一条名为鸿沟的巨河连接着。也就是说,秦军攻灭魏国后,其军资粮秣便可顺鸿沟浮流而下,然后转入颍水,直接运抵楚都寿春城下。因此,秦国才将灭魏的时机选在荡平黄河以北的诸侯之后。

史料记载,领兵攻打大梁的是秦将王翦之子王贲。他为了减少兵员的损失,并未采取强攻之策,而是利用大梁地势低洼,引黄河和鸿沟的水来灌注大梁。大梁城墙虽极其坚固,但也扛不住洪水长达3个月的浸泡。于是,随着城墙不断出现坍塌,魏王所凭借的护身符旋即消失,只能于公元前225年选择束手就擒。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