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衛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帝丘(今河南濮陽)。

第一代國君康叔封。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衆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先後建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

公元前254年,魏國囚殺衛懷君,繼任衛君是魏國的女婿,因此衛國成爲魏國的附庸國。

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之後秦國在此設立東郡。

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此時已名存實亡。

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爲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周公旦攝政時期,管叔、蔡叔作亂,而周公勘定內亂,命齊、魯、燕諸侯平定夷狄之人,將原本管蔡監管的殷商之民遷到衛,立康叔封爲伯,治理衛國。周公旦對這個弟弟十分的照顧與愛護,親自寫了康誥、酒誥、梓zǐ材等治國的條陳文章,交給康叔封,讓他據此治理衛國之人。康誥稱“命爾侯於東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衛侯。周成王執政後,以康叔封爲司寇。

衛國多賢才,就像“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樣,“衛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長達10年,也就是因爲這裏有很多他眼中的真“君子”。吳王的弟弟季札曾經周遊列國,以其遠見卓識聞名天下,他在衛國得出的結論也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衛國曆史名人有“子貢,吳起,呂不韋,商鞅,荊軻”等,都是大腕。

但到了春秋末期,整個周朝都是禮樂崩壞的狀態,魯國和衛國自然也難以倖免,正如《論語義疏》中所說:“魯是周公之封,衛是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是兄弟。當週公初時,則二國風化政,亦倶能治化,如兄弟。至週末,二國風化倶惡,亦如兄弟,故衛瓘曰:言治亂略同也。”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當時兩國的政治情況有些相似。本質上說,魯國和衛國實際就是周文王兩個兒子,周武王兩個兄弟的封地,兩國的政治也相似,治時相似,亂時也相似,所以孔子說,魯國的國事和衛國的國事,很大的相似性。

作家徐振洲先生曾對此時的魯國和衛國有過這樣一番研究—

在春秋末期,由於諸侯爭霸,各諸侯國長期處於戰亂狀態,這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應徵參戰的戰士,有家不能歸,留在家裏的父母,飽受飢寒,還要遭受諸侯們的盤剝。按大周的稅法,農民要按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稅,而魯國爲了滿足國家的開支,竟不顧大周規定的稅法,採取按農民收入的十分之二,十分之三收稅,以致造成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盜賊四起,民風日下,而孔子去衛國幫助治理國事,發現衛國的形勢和魯國的形勢很像似,人民遭受諸侯們的盤剝,所遭受的痛苦也沒有兩樣,於是孔子深有感觸地發出感嘆!

魯國和衛國的形勢,一脈相承,沒有兩樣,魯國的貴族上層人物,只顧個人享受,從來不問羣衆的死活,而當官的又個個是酒囊飯桶,也只知道喫喝玩樂,更不問政事,像魯國的季康子一類掌握國家重權的諸侯大夫,這些人也只懂得爲自己聚斂財富,也從來不關心人民的疾苦!而衛國和魯國一樣,親小人,遠賢臣,早在衛莊公執政時代,就忠奸不分,是非不明,致使那些德高望重的臣子,紛紛退而隱居,自尋其樂,這在《詩經》中的《考盤》一詩中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到了孔子這個時代,衛國依然是小人掌權,當官的個個利慾薰心,和魯國的季康子如出一轍,都是貪賄無藝,拼命地收刮民財,更不顧人民的死活,這就是當時衛國的狀況。孔子看到衛國國勢衰微,人民遭難,聯想到魯國人民的生存狀態,纔不由自主的發出憂國憂民的感嘆:“魯、衛之政,兄弟也!”“這兩個國家真像一對兄弟,沒兩樣啊!”孔子在這裏只講到魯國和衛國一樣,其實這只是當時諸侯國的一個縮影,所有的諸侯國,都和魯國、衛國一樣,都是民不聊生,遭受戰亂,這就是春秋末期的戰國時代!

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事,真像是兄弟。”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