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認爲最有骨氣的明朝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大能臣不得不提,後人甚至認爲正是因爲有他在,才讓一度“搖搖欲墜”的大明繼命二百多年,此人相信大家已經猜到是誰:于謙!他也是一貫主張抗爭到底的大明鷹派人物。

就個體來說,于謙可能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對於大明朝來說,他卻做了很多“完美”的事:在皇帝都被抓走的情況下,獨挑重擔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結局卻是成爲皇權爭奪下的“殉葬品”。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樣一位百姓歌頌的大明“忠臣良將”,爲什麼面臨“血光之災”時,反倒會被所有同僚排擠?被皇帝賜死時,不但沒有人捨命相救,還遭衆多同僚“落井下石”!這裏我們不得不從那個戰亂時代說起。

“土木堡之變”舉國慌亂,于謙挺身而出“定乾坤”!

回顧明朝276年漫長的歷程中,雖然大明曆經數次規模巨大的戰爭,而除了1644年崇禎帝亡明以外,“土木堡之變”堪稱是最接近滅國的一次。大明20萬京精銳,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幾乎所有朝中重臣,居然在一夜之間非死即俘!

如果按照古代正常人的思維,皇帝和軍隊都沒了,這個國家只剩下個空架子了,除了舉國投降還能幹嘛?當皇帝被抓的“晴天霹靂”傳到大明京城,其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朝廷上下一片慌亂,京城百姓也是家家忙着收拾金銀細軟,當時舉國上下都做好了“腳底開溜”的準備。

而朝廷中更有像徐有貞那樣的投降之流,更是一再叫囂“大明亡了”這樣的說辭。此時,必須要有一個人站出來穩定住混亂局勢,但皇帝都沒有了!誰又能做到力挽狂瀾,有能力去平復軍心和民心呢?最終唯有于謙毅然站了出來,他一面大聲喝斥主張逃跑的慌張衆臣,讓他們想想南宋當年的下場:要想保命,即使沒有皇帝,大家也必須堅守京城!·

另外爲了能更好的穩定住全國亂局,于謙等少數大臣共同認爲:皇帝沒了,那麼我們就自己再立一個!於是1449年,在於謙主導下,最終和太后一起力排朝廷南遷這一提議,和諸大臣請郕王朱祁鈺即位,也就是明代宗。皇帝上任是爲了穩定民心,但守京師皇帝就無法勝任了。

於是,大家又都把目光投向了“出頭鳥”于謙:說要死守京城可是你提出的!但將軍都沒有,你說誰來守?而於謙當時卻只是一個文官,打仗可不是他的專業。不過事已至此,已經沒有退路了!於是于謙親自擔任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也許這個時候,很多同僚都可能暗自在等着看他的笑話!

不過,誰知道也許于謙天生就有出色的軍事指揮天賦,他首先提拔了石亨等一衆將領,並在明代宗的全力支持下,急速從各地調集兵力,同時加緊製造鎧甲,並從南京調運,甚至想到了從土木堡戰場收集武器裝備。

在後勤保障方面,于謙更是小心謹慎,派遣重兵從通州運糧,首先保障京城糧食儲備。而且於謙也非常擅長髮動羣衆,他首先宣佈“土木之變”禍首王振的罪狀,並請旨查抄了王振的家產,並把王振黨羽馬順的屍體拖到街頭示衆,軍民視之,無不切齒痛恨,爭着擁上前去鞭屍,以解心頭之憤。

這些舉措不僅有力打擊了宦官集團的氣焰,同時也鼓舞了全體軍民的守城鬥志。修築城牆和刺探瓦剌敵情的人也會得到巨大獎賞,這樣一番工作同時做下來,于謙當時幾乎調動了京城所有的有生力量,京城正一步步被打造成瓦剌軍無法攻克的堅固堡壘。

擊退瓦剌大軍,大搞經濟復甦!迎回英宗卻是“殺身之禍”

瓦剌軍來到大明京城前,但等待他們的並不是降兵隆民,而是萬衆一心誓死保衛的大明軍民。都知道瓦剌人擅長機動作戰,面對這樣的堅固城池卻久攻不下!最後瓦剌軍也擔心大明援軍趕來京城,這樣便會腹背受敵,於是於十五日由紫荊關撤出戰場,京城保住了!

毫無疑問,于謙是這次京城保衛戰勝利的最大功臣,而這一戰役的勝利也讓大明王朝轉危爲安。但瓦剌軍雖被趕到居庸關之外,可此時的大明依然是百廢待興。打完仗就要接着搞恢復經濟了,剛從勝利喜悅中回過神來的于謙,沒有一刻休息繼續全身心的又投入到文職工作中。

好在得到了新皇帝朱祁鈺的大力支持,大明終於在於謙的不懈努力下,也開始逐漸恢復元氣。而眼看着明朝在慢慢恢復,那邊的瓦剌可坐不住了,既然武的不行,那就來陰的!他們竟然直接把英宗朱祁鎮送回了大明:這下可好,明朝現在有兩個皇帝,這還不得內鬥了?

當時大明朝廷完全是可以拒絕迎回英宗的,但又是于謙,爲了國家的體面竟然主張接回英宗朱祁鎮,卻也爲自己之後的悲慘結局埋下定時炸彈。英宗朱祁鎮回來後,代宗朱祁鈺本想把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宮“頤養天年”,但這哪裏能鎖住朱祁鎮復辟的心。

1457年,偏偏朱祁鈺自己的身子骨又不爭氣,突然身染重病臥牀不起無法理政,而太子已經早逝,朱祁鎮眼瞅着機會已經來了。於是在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和太監曹吉祥等野心家的支持下,在正月十六日凌晨朱祁鎮發動政變。石亨石亨帶領親軍一千餘人,借加強防守之名,混入皇城扶英宗入奉天殿。

第二天,朝廷羣臣進宮早朝,端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卻是英宗朱祁鎮,衆人當時都大喫一驚。而朱祁鎮畢竟當過皇帝,臨場發揮也十分機靈,當場就安撫羣臣:“景泰帝病重,大家迎我復位,你們各安其事,各安其位吧。”就這樣,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而還在病榻上的朱祁鈺也無可奈何。一個多月後,已經被“廢”爲郕王的朱祁鈺病故,享年三十歲。

英宗並不想殺于謙,身邊小人卻求極力殺之!

朱祁鎮重新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於謙,但說實話,于謙的功勞天下人皆知,朱祁鎮怎能不知這位“忠臣良將”,要真的殺掉了,無疑是大明朝的一大損失!對於這點,其實朱祁鎮並不傻,任何一個皇帝,都希望能擁有這樣的國家棟梁之才。

而對於于謙來說,他心裏忠於的是國家,爲的也是天下百姓,並不是效忠於朱家的某個皇帝,朱家誰當皇帝,其實他並不在意!朱祁鈺是自己和太后推上位的,朱祁鈺登基後對自己也不錯。但問題是朱祁鈺沒太子,他身子又因病無法正常理政,但大明又需要一個正常管事的皇帝!

所以,于謙其實能不知道朱祁鎮和那些小人暗中的復辟動作,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眼而已。如果他要強加干涉,以他當時的權力和能力,朱祁鎮絕沒有那麼容易得成!其實在復辟事件發生前,于謙就萌生過官場退意,他並不想被捲入皇權爭奪中。但正是這種猶豫矛盾的心理,最終害了他自己的性命。

天底下的百姓都知道于謙的功勞,朱祁鎮當然也不是非要殺了他。但那些小人絕不會放過他,因爲于謙做事光明磊落,心直口快!早就得罪了朝中一幫小人。而徐有貞就是其中一個,這個在徐有貞在京城保衛戰時極力建議南遷,在朱祁鈺做皇帝時一直仕途不順。

皇帝一看到他名字,就知道此人就是嚷着要南遷的那小子,所以升官根本無從談起。而徐有貞則認爲這一切都是于謙在故意爲難他,於是十分記恨于謙,甚至要痛下殺手。徐有貞因爲扶持英宗朱祁鎮復辟有功,後來搖身一變成爲皇帝身邊的心腹重臣。

徐有貞看着皇帝朱祁鎮是有點捨不得殺掉于謙,於是就跑出來“煽風點火”了:不殺于謙, 這次奪門復辟無名。意思就是不殺掉于謙,你這皇帝就做得名不正,言不順!最終,也擔心於謙“功高蓋主”的朱祁鎮把心一狠,以謀反罪殺掉了于謙。

當宮裏的孫太后知道于謙被殺後,她天天以淚洗面,幾天水米不進。而在於謙被殺的當天,所有圍觀的百姓都哭的泣不成聲,場面一度難以控制。

在抄家時,錦衣衛發現于謙家裏甚至比普通家庭還簡陋,除了書籍之外,家無餘資。而唯一值錢的:是當年因爲守衛京城有功,朝廷特意賞賜給他的一把寶劍和一件蟒袍。看到這些,就連以冷酷著稱的錦衣衛都忍不住落淚!

結語

于謙在國家危難之時,確實立了無數大功,卻也得罪了無數小人。爲了江山社稷和造福百姓蒼生,總會觸動奸臣小人們的利益,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極力排擠你,除掉你!這個世界上也許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官!但那個戰亂時代,于謙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

他不是封建專制下的“愚忠”之臣,而是孟老夫子口中名垂青史的社稷重臣。當一個人的氣節情操超越所處時代,因爲絕不會對世俗庸流做任何妥協,而這種過於忠直的一面,也會讓他和那個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于謙就是如此。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