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到來,不僅僅是寒風凜冽、萬木凋零、呵氣成霜。

更多的是洗完澡發現,爲什麼我的皮膚這麼幹,還癢癢的……

而且據觀察爺爺奶奶,他們的情況還要加個“更”字。

嘶…… 這到底是何原因?

快來一起一探究竟吧。

首先,咱們要知道,爲什麼一到冬天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瘙癢的現象。

爲什麼一入冬,就會發生皮膚瘙癢呢?

在解釋這種變化之前,需要先來認識皮脂膜,它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角質細胞,產生的脂質及汗腺分泌的汗液等一同組成,均勻分佈在皮膚表面。

這層皮脂膜對我們的皮膚十分重要。一方面皮脂膜是皮膚鎖水最重要的一層,能有效地鎖住水分,防止皮膚水分的過度蒸發,並能防止外界水分或其他物質的大量透入,保持皮膚含水的正常狀態。

另一方面,皮脂膜對皮膚而言就像汽車表面的蠟,脂質部分能有效滋潤皮膚,保持皮膚的潤滑和滋養,使皮膚柔潤且富有光澤;水分可防止皮膚乾裂,保持溼潤度,此外皮脂膜是弱酸性,能抑制細菌等微生物滋生,減少感染的發生。

而導致皮脂分泌減少的因素有內分泌、年齡、性別、溫度、溼度、飲食、生理週期、潔膚方式等。一般來說,夏季外界溫度溼度較高時,皮脂的分泌較多,而到了秋冬天氣乾冷時,皮脂的分泌也跟着減少,所以皮膚就開始顯得乾燥起來。

另外,隨着年齡的增長,皮膚分泌功能減退,保護和滋潤皮膚的皮脂分泌也跟着減少,引起了皮膚的乾燥瘙癢。所以,這也是爲什麼皮膚乾燥引起的瘙癢症更多的是在中老年人中出現。

聽聽中醫怎麼說?

而在中醫學裏,皮膚瘙癢大多歸於“風瘙癢”,大病過後、產後、體虛或者是陽亢偏盛都會導致風瘙癢。在臨牀上大致可以分爲五類,血熱風盛行、溼熱犯表型、血虛風燥型、陰虛風動型、氣滯血瘀型。

氣候變化、冷暖交替、空氣乾燥都會給皮膚帶來不利的影響,打破皮膚的平衡,造成瘙癢。

這其中血虛風燥型的瘙癢多發於秋冬季節。

這種類型的皮膚瘙癢應該怎樣對付呢?在食療上,可以養血潤燥,推薦兩個常用的食療方法。

黑芝麻烏棗羹,黑芝麻500克、烏棗200克,用水煎,煎三次至濃縮,最後加1000克的蜂蜜攪拌均勻成糊狀。早晚用湯匙各取一湯匙,用開水衝開了喝。此羹潤燥、柔膚、止癢。

雞血藤膏,雞血藤500g,冰糖500g。將雞血藤水煎3~4次,過濾取汁。微火濃縮藥汁,再加冰糖製成稠膏即可,早晚用湯匙各取一湯匙,用開水衝開了喝,雞血藤養血活血、冰糖潤燥。

以上兩種食療就是針對血虛風燥型皮膚瘙癢。除此之外,多喫點排骨湯、胡蘿蔔、蜂蜜。豬肉能滋養臟腑滑潤肌膚補中益氣;胡蘿蔔能防止皮膚乾燥鬆弛;蜂蜜潤腸通便可以清除體內毒素,又能增加營養預防感冒。

還有5個預防小妙招

冬季皮膚瘙癢症主要和秋冬天氣的特點“幹、冷”有關,我們也可以嘗試以下五種預防妙招:

(1)洗澡不宜過勤,水溫不要過高,洗浴時儘量不用或少用肥皂或浴液,以免皮脂丟失。洗完後可擦一些複方甘油止癢劑、維生素E乳、硅霜、凡士林等潤膚油膏、保溼霜,保護皮膚。

(2)避免搔抓皮膚,搔抓可使皮膚增厚、苔蘚化、出血、結痂,造成繼發感染,可使病情加重。

(3)冬季應穿緊身、光滑的純棉、真絲衣褲,以減少皮膚水分丟失和刺激皮膚;化纖內衣,易產生靜電,引起瘙癢,建議不要使用。

(4)晚上避免喝咖啡、濃茶和刺激性食物,以免興奮神經、加重瘙癢。

(5)居室溫度不要過高,18~24度爲宜,而要增加室內溼度在40%~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