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名府城始建於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後經明清兩朝多次修建,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近六百年長盛不衰。自建成至新中國成立一直是冀南政治、軍事、商貿重鎮。

管委會自成立以來,重視古城文物保護工作,積極從民間徵集文物。隨着古城開發和實地勘探,管委會發掘出很多珍藏的文物,今將已發現古城石構件、城磚、屋頂磚瓦等進行展示,旨在瞻仰風華舊貌,再塑名城輝煌。

據徵集和考古挖掘,經後人和知情人考證,現有郭增光(大名人、明朝大臣、1626年晉工部右侍郎)、劉遵憲(1575~1644、直隸大名人、明代大臣、官至禮兵、工兩部尚書)、成基命(1559~1644、直隸大名人、明朝大臣、官至內閣首輔兼太子太保)、成克鞏(1608~1691、直隸大名人、明末清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戶部尚書)等的上馬石。

上馬石又名騎馬石,是上馬的墊腳石。上馬石起於秦漢時期,明清較爲流行。

在古代官宦和大戶人家的大宅門前常設置兩塊巨石,從側面看巨石是L形,是一個具備有兩步臺階的石頭,通常多爲青石或花崗石,不加雕琢,也有白色大理石。經精細雕琢的上馬石、拴馬樁是過去大宅門前的一道風景,寓意官運亨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