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话在每一个历史变革的时期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如此,齐得管仲而富强,魏因李俚而称霸,秦有商鞅让历史铭记,燕因乐毅而天下侧目。每一位世出的大才都改变着历史的进程,每一个诸侯国也都以拥有的人才数量来评定该国的发展潜力。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李俚变法,国力强盛,称霸数十年,人才也都开始涌向魏国,可是就在魏惠王时期,就有数位大才出走他国,每一位都在他国拥有崇高的地位,那魏国没有留下的大才有哪些呢?

先来看看魏惠王没有留下的第一位大才——卫鞅。卫鞅是卫国人,但是在魏国待的时间很长,从少年到成年基本上都是在魏国,算是半个魏国人了,而且一直都在公叔痤府上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在少梁一战战败后,向魏惠王推荐了卫鞅,只可惜这个时候卫鞅名气太小,对于推荐卫鞅为相国,魏惠王压根儿就看不上,所以公叔痤要求不用则杀之并未得到实施,以致卫鞅入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第二位大才应该是公孙衍了。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土生土长的魏国人,公孙衍被称为犀首,是因为想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到了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会有变化,他们的迁徙走动都会引起列国不小的动荡,能力太大,能量太强。历史记载中尚未有公孙衍为什么早期会离开魏国到秦国任职,只知道到了秦国后就趁着庞涓已死,秦国变法强盛的关键节点结结实实的给魏国来了一个大巴掌,夺得河西之地,俘虏魏军河西主将龙贾,斩首魏军八万。不过后来公孙衍因为张仪的原因重又回到魏国,主持五国抗秦,可惜最后失败,离开魏国。

第三位就是张仪了。张仪出山只是就自称是鬼谷子高徒,所以起点是很高的,本来张仪也是魏国贵族之后,所以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在当时的魏惠王时期没有得到任用是很想不明白的一件事情。张仪也是看到在魏国得不到官职,所以才到了楚国游说,可惜,在楚国被当成小偷,差点就一命呜呼了。在多国一劫之后,张仪到秦国,将才能完全释放出来,成为战国时期一重要历史人物。

以上三人都是魏惠王时期的经世大才,但是在魏惠王这里都没得到重用,而魏惠王的魏国在后期的过程中,慢慢人才凋零,失去了霸主地位,真的可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