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元旦已過完,很快就又要到春節了,雖是闔家團圓,卻也有些令人煩惱之事。

工作不好的怕對比,沒結婚的怕催婚,結婚沒生娃的怕催生,生了娃的也怕部分對孩子不利的“中國式逗娃”。

四川有一則新聞,一個爸爸帶着小孩去朋友家做客,期間幾位朋友一直逗弄僅僅兩歲的孩子不停喝酒。

孩子喝下去將近2兩白酒後昏睡不醒,最終送到醫院,診斷是酒精中毒,因搶救無效身亡。

當然,這樣逗弄孩子喝酒的確少見,但用話語逗孩子卻很常見。

有位深受其害的家長表示,自己忙於工作,將孩子放在奶奶家,沒想到孩子卻遭受到了“語言暴力”!

那回準備走時,看到一羣中年婦女圍着孩子說:“你媽媽怕是不要你了,要回去生個小妹妹”。

孩子一聽,委屈地躲在她身後,又傳來了:“都這麼大的孩子了,還抱着媽媽撒嬌,真丟人”諸如此類的言語。

她真不知道這是在逗孩子還是在毀孩子,趕緊帶着孩子跑開了,沒到半年就把孩子接到身邊養。

“中國式逗娃”無處不在,“逗小孩”可以,但也要有一個尺度。

跟小孩子說話,要考慮到他們幼小、敏感的心靈,是否能夠承受這些語言,不要讓他們承受成年人的粗糙和鄙俗。

馬上要放假了,多數家長都會帶着孩子回老家過年,免不了經受“中國式逗娃”,如果遇到了以下這些“惡行爲”,請大膽制止,否則傷的是孩子。

1、“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或者“不喜歡你了”

如今留守兒童還是居多,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放在親戚家臨時照看,或者因爲生二胎,不得已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

遇到這樣的孩子,鄰居和親朋好友便會說這樣的“玩笑話”。

殊不知,這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恐懼,因爲孩子還小,他們最大的安全感都還是來自於父母,這樣的逗娃方式最不能讓人接受。

2、“你是爸爸、媽媽撿來的”

這樣的話我們好像很常聽到,有人甚至爲了逗小孩,將這樣的細節都描述得很清楚。

孩子很容易將這樣的話當成真話,勢必會對認知造成混亂。

3、在爸爸媽媽或其他家庭成員中二選一

假如孩子回答其中一方,就會被追問:“媽媽(爸爸)不好嗎?”

孩子只是一句隨意的回答,因爲這樣那樣的質問,便覺得自己犯了大錯。

4、取笑或嚇唬孩子哭泣

大人有內心世界,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也需要情緒來表達自喜怒哀樂。

但是,這樣的行爲有時會遭到親朋好友的取笑,諸如“這麼大的孩子還哭鼻子,真丟人”,甚至嚇唬孩子“大老虎來喫你啦”等等。

可能大家的本意不是傷害孩子,但這時孩子可能更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安慰,大人覺得無關緊要的言語,很可能對其造成心靈上的傷害,認爲自己不被重視。

5、教孩子打人、罵髒話

大人教孩子罵人、打人,覺得好玩,但小孩子久了就會養成習慣,對性格成長不利。

6、剛見面就要親和抱

有的家長不管孩子高不高興,一見面就要抱或者親親,甚至要求孩子親一個才罷休,否則就不鬆手。

7、要求孩子分喫的東西給自己

如果孩子不樂意,就會被說“小氣鬼”。

8、隨意喂小孩喫東西

孩子的身體很敏感,這樣做可能會破壞他的飲食規律,或者喫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容易生病、過敏。

9、捏臉蛋、拔蘿蔔、把孩子拋高、拉着轉圈……

這看似是寵溺的行爲,實則很危險,一旦失了手,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新聞中類似的案例可不少。

而且這樣的玩耍方式,有些孩子會感到開心,但有的孩子會覺得害怕。

對於這類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爲,家長們看到了一定要制止,不要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或者怕得罪人。

有的行爲好像是在逗孩子,實則是一種惡意的隱形傷害。

如果爸爸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制止,或提前預防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帶他遠離這種行爲,免得讓孩子受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