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都成了被羣衆信任的“老呂”

呂建江,是一位人民警察的名字,更是一種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奮進……呂建江的故事,是一段平民英雄鑄就的不凡傳奇,也是一曲致敬時代的楷模之歌。3年前,他生前工作過的省會安建橋綜合警務服務站更名爲“呂建江綜合警務服務站”。3年來,呂建江精神在這裏傳承光大。首箇中國人民警察節前夕,記者走進了這座我省首個以民警個人名字命名的警務站,點點滴滴中,感受民警、輔警的擔當與奉獻。

2020年12月25日,冬日街頭,陽光漸漸溫暖起來,人來車往中,佇立在省會槐安路與建設大街路口的呂建江綜合警務服務站,安靜地守護着轄區的平安。8時30分,記者推開警務站的門,民警們早已交接班完畢,民警張衛東正在梳理前一晚的警情,輔警楊秋嶺不停地掃掃擦擦,其他民、輔警正準備出去巡邏,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週而復始、年復一年。

呂建江曾在這裏工作了6年多時光,他爲警務站留下了很多很多,既有工作方法,也有寶貴的精神。3年來,這些已成爲警務站的“家風”,融入同事們的思想中、血液中,根深蒂固,被自覺地傳承着,踐行着。

“老呂”是一個集體

每個人都要爲集體增光添彩

2018年1月1日,“老呂叨叨”微博重新開啓,呂建江綜合警務服務站主任王永輝繼續在網上開展便民警務。截至2021年1月3日,“老呂叨叨”的粉絲量從呂建江去世時的2萬多人,增加到10萬多人,從呂建江去世時發佈的17357條微博,更新到23855條。“就是要把這種正能量、這種精神傳遞下去。”王永輝說。

線上,王永輝續寫着“老呂叨叨”的故事;線下,警務站的全體民、輔警更是在一次次救助、出警中擦亮着這個品牌。

2020年12月30日21時40分,王永輝下班回家,發現一個醉漢躺在路邊睡着了。王永輝和熱心羣衆把他叫醒後,發現他根本走不了路,什麼也說不清。王永輝打了110,把他交給了同行,幫他聯繫家人。像這樣的事,在警務站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幫助羣衆,他們沒有上下班之分。

一天晚上11點多,楊秋嶺下夜班回家,看到有個人躺在路上。他沒有多想,直接下車走到男子跟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原來這個男子找人要錢不順,喝了些酒,一時想不開就躺在了路上。楊秋嶺蹲在地上和男子聊了有40多分鐘,“他心中的煩悶訴說了出來,疙瘩自然也就解開了”,看着男子情緒穩定了,楊秋嶺通過他的手機聯繫到他的家人將其安全接回。

“幫助別人,自己心裏是愉快的,就像老呂那樣。”楊秋嶺如是說。

範士平是一名巡防隊員,跟老呂一起工作的時間也最長。“潛移默化,受到老呂的影響。服務羣衆不能怕麻煩。”他說。

有人撿了個包交到警務站。細心的範士平以包裏的一張藥店會員卡爲線索跑到藥店查詢,一個線索也不放棄,最終找到了失主。“覺得是自己應該做的。”

轄區一位80多歲的老人,喜歡到警務站聊上幾句。老人之前報過一次警,是呂建江和張迎東出的警,現在老呂走了,老人和張迎東成了老熟人。“我們不能辜負了羣衆的這份信任。”張迎東說。

多說一句,多做一點,多幫一點

已成爲民警不約而同的共識

“只要羣衆求助,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做好。”記者先後兩次來到警務站,每個值班民警都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2020年12月22日13時許,在休門街與槐安路口附近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民警張迎東接警後趕到現場,只見一男子躺在地上,滿臉是血,旁邊倒着一輛電動車。張迎東緊急打120叫來救護車送傷者去醫院,然後保護現場。事故的原因是什麼?幹刑警出身的張迎東走訪了附近的居民,查看了附近的視頻,終於在一個停車場的視頻中發現了男子受傷的過程,原來是他自己摔倒受傷。

“其實,調查原因並不在出警的範圍,但在每一起接處警中,我們能想到、做到的,都盡力去做,給羣衆一個滿意的答覆。”張迎東說。

在民警崔鋼的出警經歷中,有驚險,也鬧過烏龍。一天的凌晨1時許,崔鋼接到派警,有女孩欲自殺。他急忙趕去事發小區。女孩家住四樓,崔鋼怎麼也敲不開門,時間就是生命,他不顧危險,果斷從四樓中間的陽臺爬過去。“當時根本就沒那麼多顧慮,腦子裏只有救人。120來後,經過及時救助,好在有驚無險。”崔鋼回憶說。同樣是晚上,崔鋼接到派警說某小區居民家進小偷了。他立即趕了過去,報警的老人隔着窗看見民警來了,拉開窗戶說:“實在不好意思,沒進小偷,是螃蟹跑出來了。”原來,當天老人的孩子要回來喫飯,老人去市場買了幾隻螃蟹,後來孩子打電話說不來了,老人沒捨得喫,誰知夜裏螃蟹爬了出來鬧出動靜讓老人誤以爲進小偷了。“去一趟,她安心,咱也安心。”“基層出警關鍵是解決得好,每個民警乾的具體事不一樣,但都是用暖人心的方式去做。”王永輝說。

2019年的冬天,一名出租車司機把一名醉酒男子拉到警務站,男子下車躺在地上怎麼也叫不醒。值班民警們將男子抬起來,給他墊上個墊子。幾經周折,民警終於打電話聯繫上男子的同事,這纔將男子接回去。第二天,該男子專程來警務站表示感謝。像這樣的事,幾乎每個值班的民警都經歷過,他們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

“這個飯不要再喫了,時間長了都餿了,喫了要生病的。”崔鋼接到一起警情,有居民反映鄰居家散發出異味,他便來到居民家中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家中就一位老人,桌上還放着三天前的飯,環境髒亂,老人說他兒子不管他,還把他的工資卡拿走了。崔鋼邊和老人聊着邊收拾起了衛生,叮囑老人不要再喫剩飯了,並給老人在外面買了份熱乎飯,還打電話給他兒子,幫老人把工資卡要了回來。

“走時還和社區說了說老人的情況,讓他們多關注着點。”能想到的、能做到的,崔鋼盡力做好。“來到呂建江警務站,必須向呂建江看齊,共同扛起這面旗幟。”他表示。

在警務站,記者看到了一個尋人尋物招領登記本,裏面清楚地記滿了熱心羣衆撿到送來的各種物品,記錄了具體時間、接待民警、處理結果。大到筆記本電腦、電動車,小到一串鑰匙、一張公交卡,件件記載清晰。在站裏,很多細節無聲地傳遞着溫暖,能及時更換的半桶水、凳子上自制的坐墊、處理車輛違法記錄時照相用的補光燈等。

“老呂做的工作我們要做好,甚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張迎東和呂建江並肩作戰已經有五六年時間了,他對於站裏的工作再熟悉不過了。

“不知不覺,我也成了他”

張金茂是站裏最年輕的民警,2009年從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畢業後在刑警大隊實習,2013年通過考試正式入警,被分到當時的安建橋警務站,師從呂建江。“剛來時不太適應,刑警是破案、抓嫌疑人,讓人特有成就感;而在警務站,接處警都是老百姓家裏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這家擾民了,那家狗丟了……”他回憶着剛來警務站工作的日子,對比着這兩個有着天壤之別的崗位。

呂建江愛步巡,張金茂就跟着呂建江在轄區巡邏,看到他不時停下來和居民嘮嘮,誰家窗戶沒關好,誰家的小房掛鎖不安全,都要提醒一下,誰家有需要幫助的事,都要助把力。漸漸地,他理解了警務站的工作,每化解一起羣衆的矛盾糾紛,就促進了一分和諧;每多一次安全提醒,就有可能減少一起案件的發生,對服務羣衆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您彆着急,我帶您好好找找。”一位老人來警務站求助,她從萬達打車到東崗怡園,下了車卻想不起家在幾號樓幾單元了。本來這個小區不屬於他們轄區,但天晚了,老人找不到家,張金茂很不放心,就幫着老人耐心地查找,最後,終於妥善解決。

現在的張金茂也像師父那樣愛步巡,“步巡能和羣衆近距離交流,瞭解更多的情況,工作可以更好地開展。”張金茂說,“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他。”

來源:河北法制報

編輯:河北省公安廳新聞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