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月5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楊岑)27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多麼美好的年齡。可對於年輕的竹安(化名)來說,正常呼吸都成爲生命中最奢侈的事情。因爲從事石材加工,工作條件差,粉塵濃度高,又沒做好個人防護,年紀輕輕的他罹患塵肺病多年。

“我的新年願望就是,暢快呼吸、自由生活。”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27歲的竹安各項生命體徵優良,移植肺已正常發揮功能,於1月5日上午康復出院。他也是截至目前湖北省內最年輕的肺移植手術受者。

從事石材加工多年,27歲生命苦尋生機

27歲的竹安從事石材加工多年,長年累月吸入了大量的粉塵。3年前,他感覺體力越來越差,常常胸悶氣喘,在當地醫院診斷爲“塵肺”,被給予間斷吸氧支持治療。尤其今年以來,竹安的病情急轉直下,不僅胸悶加劇,稍一活動就氣促不已,並且發展到無法脫離氧氣來維持正常呼吸,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

2020年4月8日,武漢剛剛解封,被窒息感折磨得難以忍受的竹安,迫不及待從家鄉趕到武漢。“4月20日,我慕名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林慧慶教授專家門診求醫,不巧的是,她正在爲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實施肺移植手術。”遺憾沒有見到醫生本人的竹安,在林慧慶手術間隙,和她進行了視頻通話,表達了對自由呼吸的強烈嚮往。

當時,竹安的狀態已經非常的差,全身消瘦,身高一米七的小夥兒,體重僅44公斤,並且每說一句話都極爲喫力,都得停下來休息一會。

果然,胸部CT檢查顯示,竹安肺部由於粉塵沉積引起多發腫塊,融合成團,被確診爲肺部不可逆纖維化,而肺移植是這個年輕的生命延續下去的唯一手段。

移走“石肺”,小夥終能自由呼吸

通過肺移植評估後,竹安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加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等待名單。

幸運的是,去年12月19日凌晨,好消息終於從北京傳來,一例腦死亡患者捐獻的肺源與竹安匹配成功。胸外科王博醫生搭乘最早一班武漢-北京的航班,將珍貴的愛心肺源順利帶回武漢。與此同時,一場由醫院醫療部組織,胸外科主任耿慶、重症醫學I科主任詹麗英、麻醉科吳洋副教授和胸外科移植團隊參與的MDT團隊迅速成立,爲本次肺移植制定萬全之策。

當天下午,在麻醉科吳洋副主任醫師團隊的保駕護航下,胸外科副主任林慧慶教授團隊進行了雙肺移植手術。考慮到患者長期肺纖維化導致的肺動脈高壓和心肺功能不穩定,林慧慶教授決定在ECMO輔助下實施手術。隨後在重症李光教授ECMO團隊的支持下,林慧慶主刀,先後爲竹安成功移植了左右雙肺。

林慧慶介紹,竹安所患的矽肺俗稱“石肺”,是塵肺中最爲常見的一種類型,其導致的肺纖維化是肺移植的重要適應症,但像竹安這種異常年輕的塵肺病人極爲罕見。“這應該與他從事石材加工的職業,以及工作時沒有注意防護高度相關。手術中我們摘除下來他原先的肺,已經硬邦邦像石頭一樣,解剖切面全是乳白色微小的石頭顆粒。”

肺移植是最難、風險最大的器官移植

肺移植手術是公認的最難、風險最大的器官移植手術之一,手術成功只是一小步,術後管理是關鍵,患者還需要闖感染、排異等衆多關卡,這更是對醫院綜合實力的考驗。

順利完成手術後,竹安在護理團隊的術後快速康復系統下,僅1天時間就拔除了ECMO,48小時後完全撤離呼吸機。術後第3天,爲恢復他的自主咳痰能力,儘早支持其肺復張,重症醫學I科李光副教授爲他吸痰清理氣道,有效降低了後期肺部感染幾率。

林慧慶介紹,術後第6天,竹安即可間斷脫氧,進行行走訓練;複查胸部CT顯示,他的雙肺已恢復良好,氧合指數居於正常水平。但由於術前消耗較大,營養不足,闖過術後感染關後,竹安的後期康復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很幸運,遇到的醫生都是歷經過戰疫考驗,尤其是他們攜手完成了湖北省第一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手術,他們的專業和愛心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根據國家肺移植質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肺移植,平均術後12天即可出院,排名居全國前列。該科還設有專門針對貧困患者的“盛帆基金”,竹安在入院期間經過申請,獲得3萬元“盛帆基金”手術費用資助,也進一步降低了他的個人醫療費用。

每年我國約30萬人在移植等待的名單中,但僅1萬多人能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供需比例爲1:30)。由於等待供體的時間無法確定,有肺移植意願的病人,需儘早到醫院就診評估身體狀況,儘早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等待名單。如任由疾病進展罹患肺動脈高壓之後,移植機會就非常渺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