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隨着漢帝國的創建者劉邦崩於長樂宮,漢朝朝堂的局勢爲之鉅變,劉邦臨終前其實也想到了局勢的轉變,所以在呂后向其詢問他崩逝之後的人事安排時,他也儘可能地爲漢朝以後的發展貢獻自己最後的力量,如此在劉邦彌留之際,劉邦與呂后產生了這樣一段對話,據《史記》記載: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爲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在這段對話中劉邦提到了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這五人有的是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的爲劉邦創建漢帝國貢獻了自己的策略和謀劃,可以說這五人是劉邦臨終前最信賴和依靠的對象,事實上也是,在劉邦去世後,呂后雖然掌管大權,但對於劉邦臨終前的人事安排她基本上還是執行了的,這其中蕭何、曹參、王陵自不必說,他們在丞相任上確實貢獻了自己的才能,爲漢朝的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比如著名的成語蕭規曹隨說的就是蕭何和曹參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這段對話中有這麼一句:然安劉氏者必勃也,也許是一語成讖,也許是劉邦站得高看得遠,在劉邦之後呂后禍亂漢朝的最終結局真的是周勃幫助劉氏安定了天下,然而在安定天下之後卻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理解的事,誅滅諸呂之後在以周勃爲代表的功臣派的建議下,衆人將劉邦嫡子劉盈當時健在的五個兒子全部處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按說劉盈的幾個弱不及冠的兒子既沒有軍權又沒有名望,完全不會威脅到旁人,大可不必被處死,可他們還是被處死了,周勃等人爲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

劉盈——漢高祖劉邦的嫡長子,性情仁厚,在劉邦崩逝後繼承大統,因爲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呂雉呂太后導致劉盈不能在政壇上大展拳腳,又因目睹戚夫人的慘狀再加上不能保護自己的弟弟趙王劉如意,多種因素疊加之下導致劉盈抑鬱而終。劉盈崩逝後,他的兒子劉恭在呂后的拍板下登基爲帝,劉恭年紀漸長之後得知自己的親生母親被呂后鳩殺,便口出怨言,揚言長大之後要復仇。呂后得知後害怕劉恭長大後真的會作亂,便將劉恭囚禁在永巷,任何人不得與之相見,之後將其廢掉,並祕密處死。

前少帝劉恭被殺害後,呂后又從劉盈的子嗣中選擇劉弘來入繼大統,和前者一樣,劉弘也是傀儡,政權完全被呂后以及外戚呂氏把控。公元前180年,隨着呂后的病逝,以周勃、陳平爲代表的羣臣私下聯合劉氏諸王向諸呂發難,諸呂哪是這幫“人精”的對手,很快便被鎮壓。

諸呂被誅滅後,原本按照禮儀這些臣子是要去朝拜當時的天子劉弘的,可是周勃等人並沒有如此做,而是聯合朝臣將劉弘罷黜,而後處死。處死完後少帝劉弘後,羣臣舉起的屠刀並沒有放下,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漢惠帝劉盈的其他兒子,周勃等人以淮陽王劉彊、常山王劉不疑等不是劉盈親生子嗣爲由將其全部處死。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弘被處死後皇位出現空缺,周勃等人又不可能自立爲帝,所以繼承人選只能在劉氏皇族中尋找,最終衆人明面上的建議是繼承人選的母族不能勢大,其實實際的含義則是繼承人選需勢單力薄,便於被掌控,結果遠在代地的代王劉恆被選中。可惜事與願違,劉恆並不如明面上的那麼簡單,容易控制,劉恆也就是漢文帝入主京城後開始了對皇權的整合和集中,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至於周勃、陳平等人是否後悔,不得而知。

說回劉邦嫡子劉盈的兒子爲什麼會被周勃等人主張處死,其實問題很簡單,周勃、陳平等人作爲被劉邦看重的臣子,他們在撥亂反正之後,並不如明面上的忠勇,他們也是有私心的,他們妄想可以掌權,他們也害怕被清算,劉弘雖然是被呂后扶持起來的皇帝,但他本質上確實是劉盈的子嗣,至少在法理上劉弘的繼承資格是合適的,優先的,周勃等人害怕劉弘將來掌權後念及呂后的恩情會將他們清算,所以周勃等人選擇趁自己手裏有權時將劉弘罷黜、處死,如此一來若再立劉盈的其他兒子爲帝的話,保不準將來劉盈的其他兒子爲自己兄弟劉弘鳴不平,會將他們清算,因此爲了永絕後患,他們在誅滅諸呂之後選擇一不做二不休的將劉盈剩餘的其他兒子也全部處死,對外宣稱他們並非是漢惠帝劉盈親生的子嗣,之後再擁立一位權勢單薄的劉恆爲帝,不管劉恆以後能否真的被他們掌控,最起碼劉恆念及他們的擁戴之情不會將他們清算。

劉恆登基爲帝后,爲了皇權的集中確實向周勃、陳平等人發難,但劉恆也知道自己能登基爲帝他們功不可沒,所以最終給予了這些人最起碼的體面。

參考資料:《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九》

《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