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末期,張學良徹底倒向蔣介石,派遣麾下大將於學忠率兵入關以調解紛爭的名義要求晉軍和西北軍讓出控制區,兵不血刃地佔據了整個華北。

由於張學良的強勢介入,反蔣聯盟內部也開始出現大量不同的聲音,就連作爲發起者的閻錫山和馮玉祥也因爲理念不合而產生分歧。

時任反蔣聯盟總參謀長的劉驥爲此向馮玉祥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其中上策便是率部撤回潼關,在西北勵精圖治以圖後效。

蔣介石

而中下兩策則是在鄭州與蔣介石進行決戰,不過區別在於下策是死戰不退,而中策則是如果戰局不利則馬上撤回潼關。

按照劉驥的建議,他希望馮玉祥可以直接選擇上策,因爲就目前的局勢而言,決戰鄭州取勝的機會並不大,反而可能會因此令西北軍遭受更大的損失。

不過馮玉祥一心反蔣,自然不甘心就此撤回潼關,執意要在鄭州最後一搏,不過馮玉祥認爲鄭州之戰即便不能取勝,也不至於像劉驥所說遭遇慘敗。

構築工事的國軍

實際上馮玉祥心中的鄭州決戰與劉驥所說的鄭州決戰有着很大的差別,在馮玉祥看來只要閻錫山能夠將晉軍主力抽調到河南,鄭州之戰仍有不小的希望。

在馮玉祥看來,即便是加上張學良的東北軍,只要西北軍可以和閻錫山的晉軍齊心協力,也未必就沒有機會,仍舊有逆轉局勢的可能。

但是劉驥卻認爲,閻錫山已經一槍不發的將平津等地讓給了張學良,其求和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根本不可能在此時與馮玉祥繼續聯手抗敵。

等待撤離的國軍

隨即馮玉祥下令,讓宋哲元部撤到洛陽一帶,以此來保證鄭州和潼關之間交通線的通暢,此外要求西北軍各部逐步縮短防線,開始向鄭州集結。

同時馮玉祥派出特使張允榮面見閻錫山,希望晉軍可以抽調精銳配合西北軍作戰,但是閻錫山正在爲部隊後撤之事發愁,無論怎麼勸說都不願意再反向而行。

當張允榮向閻錫山詢問對時局的看法之時,閻錫山則直接表示自己也沒有主意,準備等麾下部隊退回山西之後再做定奪。

西北軍

無奈之下的張允榮只好悻悻而歸,將閻錫山不願再戰的消息告知馮玉祥,而此時馮玉祥才意識到鄭州決戰的危險,決定放棄作戰計劃,直接撤回潼關。

然而馮玉祥萬萬沒有想到,他的所思所想早已經被蔣介石所洞悉,早在中央軍全面發起反攻之前,蔣介石就派出游擊隊前往洛陽一帶,準備截斷西北軍歸路。

而幫助蔣介石制定這一計劃的,正是因爲政見不合而被迫離開西北軍的謀士張鈁,他對於西北軍各部的情況十分熟悉,因此早早就做好了準備。

蔣介石

雖然蔣介石派出的遊擊縱隊大多爲雜牌軍出身,但卻大多與河南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各部中實力最強的莫過於楊虎城所部。

楊虎城本就是西北軍舊部,中原大戰時期馮玉祥一度想要拉攏楊虎城倒戈,但因爲張學良的介入,導致反蔣聯盟自身難保,衆多雜牌軍也開始紛紛主動參戰。

楊虎城一直想要在西北地區建立自己的勢力,因此等到蔣介石下達命令要求其進攻西北之時,楊虎城非但沒有陽奉陰違,反而興高采烈的催促麾下各部儘快開拔。

等待撤離的國軍

當時楊虎城麾下有三個旅以及兩個特務團,兵力十分充足,而且早年便與河南淵源極深,在當地風評一向很好,從而使楊虎城所部得到了當地民衆的協助。

而宋哲元麾下僅有兩個師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擋楊虎城的猛攻,還未等東北軍抵達關內便被楊虎城攻佔了洛陽外圍的龍門天險。

龍門丟失之後,西北軍便失去了直接撤往潼關的唯一道路,只能選擇渡過黃河前往豫北,而這也導致西北軍士氣大跌,自此之後便一蹶不振,徹底分崩離析。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原大戰》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