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點選“設爲星標”

添加★標 不再錯過推送

每天 8點 12點 20點不見不散~

作者:喜旺

橫行世間幾十年,誰還沒聽過幾個動物小故事呢。

剛求職的時候,你肯定聽過這樣的說法:

不要當團隊裏懶惰的沙丁魚,要當敢闖敢拼的“鯰魚”;

如果選擇了安穩的工作,就會有善意的警告:小心成爲溫水裏的“青蛙”。

還有,不要當把頭埋在沙子裏面的“鴕鳥”,要當勇於自我重生的“老鷹”……

這些故事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都和動物有關;

都揭示了某個重要的人生哲理;

都是老闆愛講的故事。

曾幾何時,我也被這些理論唬得一愣一愣的。

不過今天,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這些故事,真的是真的嗎?

鯰魚效應:假得不能再假了

鯰魚效應,據說來自於北大西洋漁夫的捕魚小祕訣:在沙丁魚桶裏放一條鯰魚。

至於原理,據說是因爲活的沙丁魚比死的貴,但沙丁魚懶在桶裏不願意動,經常懶着懶着就懶死了……

這時,放一條精力旺盛的鯰魚在桶裏到處亂竄,就會讓懶惰的沙丁魚們被迫翻湧起來,最終活着上岸,賣出比死魚貴好幾倍的價格。

失去夢想的沙丁魚/CC0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

每一個從底層員工榮升主管的打工人,都受過“鯰魚效應”的荼毒。哪怕團隊包括自己才只有三個人,也要想辦法創造出一條“鯰魚”,刺激一下懶惰的老員工(兩個人的團隊就算了,不舒服的是自己)。

不過,稍有生物學知識儲備的讀者已經發現了問題:沙丁魚生活在近海,鯰魚則生活在河裏。兩種魚放在一起,桶裏到底灌鹹水還是淡水啊?

其實,非要雙魚同桶也行:確實有少數幾種鯰魚生活在鹹水中。不過鯰魚雖然看上去老老實實的,卻是種特別兇猛的雜食性動物,不僅小魚小蝦,泥鰍、鯉魚和鯽魚,也是它的盤中餐。

因爲喫得好,飯量又大,鯰魚可以長到特別肥,而且它有須無鱗,肉質緊滑,是絕佳的蛋白質來源……

如果活的鯰魚和沙丁魚在桶中相遇了,那麼鯰魚一定會……特別開心。

假設我們強行將鯰魚和沙丁魚放在一個桶裏,並把鯰魚嘴巴封起來讓它害不了魚,那是不是就能順利實現“鯰魚效應”呢?

對不起,也不可能。

鯰魚效應的假設是,一條橫衝直撞的鯰魚,能讓懶惰的沙丁魚羣活躍起來,實現續命的目的。

但如果你養過魚,或者短暫地餵養過待宰的活魚,那麼你一定知道,魚命在於靜止。狹小空間內的劇烈活動,會極大消耗水中的氧氣量。沒有氧氣,沙丁魚很快就會一命嗚呼。

相反,它們靜靜待着也能活很長時間,實在是不需要鯰魚來橫插一腳……

知乎@Chris Tinman

這個故事最尷尬的一點在於,絕大部分講述者都把故事背景放在挪威

但是,北大西洋沒有鯰魚(鹹水鯰魚也沒有),挪威人也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在英文網站上搜索“鯰魚(catfish)”和“沙丁魚(sardines)”,絕大部分結果都和釣魚有關。唯一將兩者聯繫起來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罐頭裏的沙丁魚能不能當釣鯰魚的魚餌?

沒錯,這是一則中國人編出來騙自己人的故事。

至於爲什麼要把故事背景設在挪威,主角是沙丁魚……可能只是因爲挪威足夠遠,沙丁魚又有一些異域風情吧。

溫水煮青蛙:也不怎麼真

鯰魚效應是“假洋鬼子”,但接下來要講到的“溫水煮青蛙”,則是如假包換的舶來品。

故事是這樣:將一隻青蛙放進沸水中,它會立馬跳出來;但如果將它放進冷水中慢慢加熱,它將會因爲察覺不到危險而被活活煮熟。

而道理在於:做人啊,不能太傻太天真,還是要居安思危,警惕緩慢安逸產生的威脅。

對於熱愛遐想的人類來說,一切都有可能是溫水: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擔心自己是被蘇聯煮熟的那隻青蛙;而到了現在,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降低了,“全球變暖”就成了那鍋慢慢加溫的水。

不過,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講,溫水煮青蛙是真的嗎?

首先,如果真的把青蛙丟進沸水,它們絕對蹦不出來。100°C滾水和高溫水蒸氣造成的傷害,會讓青蛙瞬間失去運動能力。什麼亡命一蹬腿逃離死亡,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那如果是緩慢加熱的冷水呢?

最早決定實驗一下的,是德國生理學家戈爾茨。

但他是個反面教材:在1869年的實驗裏,他把一組身體健康的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裏面,發現青蛙跳出來了……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

不過,1872年,一個叫海茵茨曼的人又做了個差不多的實驗,這次青蛙又沒有跳出來……

這兩次實驗到底區別在哪兒?就在於加熱速率的不同。

戈爾茨比較接近於我們認爲的“煮”:在10分鐘內,將水的溫度從17.5°C加熱到56°C,水溫平均每分鐘上升3.8°C。這個溫度變化下,熱刺激會激起青蛙的“跳走”反射。

而海茵茨曼的加熱速率特別慢:平均每分鐘不超過0.2°C,一個小時才上升12°C……用這個速率燒開水,大概得等6個小時吧。

而且,讓蛙跳不出鍋子的,往往不是逐漸升高的水溫。

還有可能是因爲鍋的形狀不好跳,或者別的原因……

人類對動物

還有多少一廂情願的想象

除了這些,人類還往往會將一些動物的行爲放大,並賦予背後的意義。

但其實,這也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比如有種說法是,鴕鳥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頭扎到沙子裏,假裝自己看不見。

但其實,作爲一隻敏捷而兇猛的大型鳥類,鴕鳥在遇到危險時要麼會隱藏自己,要麼就邁開兩條大長腿遠遠跑開。

如果被發現又避之不及,它會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頭埋在沙子裏假裝看不見什麼的,不存在的。

感受鴕鳥的一擊

另外一個迷思是,旅鼠在遷徙的過程中會集體跳海自殺——通過自殺,它們控制着種羣數量,維護着脆弱的生態平衡。

描寫旅鼠這種神祕儀式的文章《旅鼠之謎》,甚至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

但其實,這種萌萌噠小動物,完全沒有自殺傾向。紀錄片裏所謂的“集體自殺”鏡頭,其實是拍攝人員爲了劇情效果而造出來的……

而且,就算想自殺,跳海也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旅鼠會游泳……

還有一些更加離奇的故事,什麼鷹會拔光自己的羽毛然後重生小羚羊踩在老羚羊的背上飛渡懸崖……

這些既違反生長規律也不符合動物習性,簡直老鷹聽了會沉默,羚羊聽了想打人。

這麼明顯的假故事,爲什麼還有許多人相信?

與其說是好奇大自然,倒不如說,是人類在爲自己的行爲“找同類”。遇到危險喜歡逃避的,不是鴕鳥而是人類;沉溺在舒適溫水中不想出來的,也不是青蛙,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一邊把自己的不聰明合理化,一邊警醒自己:千萬不能這樣啊!

自省是優秀的品質,不過,就別拖動物們下水了吧。

聰明的鴉科動物,倒是真能無師自通“投石喝水”的技巧

本文轉載自有趣、有料、有深度的的微信公衆號【世界知識局】,點擊以下鏈接,觀看更多熱門文章:

人類未解之謎:擦完腚的廁紙該扔哪?

你媽醃的醃菜,真沒有買的安全

頭禿的人可能有救了,救星是蟑螂的奶

關注世界知識局,一起漲姿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