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在盛唐的朝廷中也是如此。在開元時代,盛唐的宰相們輔佐唐玄宗李隆基治國,留下了極爲顯赫的功績,也隨之而名留青史。但他們之中卻也有着各種矛盾,或因爲私人感情,也帶有政治衝突,使得朝廷政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風平浪靜。開元時代的名相姚崇和張說就是這樣的一對,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極多,可以說是鬥了一輩子。然而被譽爲文武雙全,策論天下第一,初代文宗的張說,卻完全被姚崇壓制,沒有取得過一次勝利。一直到姚崇去世,張說都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留下不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姚崇的履歷自不必說,他是開元宰相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前文中對其的描述和評價,已經說明了他在當時的地位。張說在資歷上也一點都不比姚崇遜色,甚至在文化成就上猶有過之。張說是門閥士族出身,范陽張氏的子弟,從考科舉開始便名震天下。當時張說在科舉中以策論出名,文章被譽爲策論天下第一,是武則天以“近古以來未有甲科”的理由強行壓制,纔將其評爲乙等。張說在文化上的成就極高,他執掌文壇三十年,是開元年間的初代文宗,與蘇頲並稱爲“蘇張”,號稱“燕許大手筆”。

後人崇拜開元時代的文化鼎盛,一定會提到天下文宗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然而張說和蘇頲卻是王維等人的前輩,文壇一代宗師。唐朝詩人元稹有詩句如此評價張說,“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由此可見張說在唐朝文壇中的大宗師地位。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張說在治國方面也很不凡,堪稱是文武雙全的全才。他前後三次爲相,兩次帶兵出征平定邊境胡人叛亂,是開元宰相中少有的具有軍功的重臣。可以說在開元時代,張說的地位不在姚崇宋璟之下,是開元盛世的重要參與者。由於與姚崇不和,在政治上屢戰屢敗,他得到的評價卻不如姚崇。

唐代史書中多次提到張說和姚崇相鬥的故事,都認爲原因是因爲兩人政見不合,但都沒有記載具體的起因。但兩人明爭暗鬥一輩子,卻是在唐朝史書中隨處可見的,也留下不少傳奇故事。其實兩人在唐玄宗李隆基心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爲是治國理政的大才。姚崇善於規劃,改革武則天留下的弊政,爲開元盛世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而張說在文武兩方面都很有成就,他改革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創立麗正書院,使唐朝在開元時代達到了鼎盛。但兩人因爲政見不合,沒辦法成爲搭檔,只能在宰相位置上輪流出現。

張說比姚崇先成爲宰相,他是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黨羽的主要功臣之一。當時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李隆基雖爲皇帝卻沒有朝政大權,姑侄倆在朝廷中掀起激烈的政治鬥爭。張說拒絕投靠太平公主,全力支持李隆基平亂,成爲先天政變中李隆基身後的主要策劃者。因此李隆基奪回皇權後,張說順理成章地成爲宰相,被拜爲中書令,封燕國公。朝政穩定後,李隆基想要召回姚崇爲相,張說表示強烈反對,並利用宰相職權設置障礙。他先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又讓殿中監姜皎提名姚崇爲河東總管,目的是阻止姚崇進京。

李隆基沒有理會張說的暗中操作,執意召姚崇進京,並任命其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梁國公。姚崇進京後,向李隆基遞交了十條政治主張,史稱“十事要說”。張說與姚崇不和,在政治上無法阻擋其上位,便謀劃着和岐王李範聯合,力圖阻止姚崇進行政治改革。可姚崇卻抓住了張說和李範暗通款曲的把柄,並把狀告到了李隆基面前。於是張說獲罪被貶出京,先爲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後轉爲嶽州刺史。而姚崇卻藉機得到了張說佔據的中書令位置,成爲開元內閣中的首相。

張說這一貶就在外面呆了六七年,從刺史幹到都督,甚至做了朔方節度大使。同時他也帶兵平定胡人叛亂,立下不小的功勳。他在這期間完全被姚崇壓制,姚崇罷相後,宰相又被姚崇推薦的宋璟接任,張說完全就沒有出頭的機會。直到宋璟因恨抓貪腐而觸怒了李隆基,被迫罷相,張說纔得到機會回京任職。

姚崇臨死前,張說重新被任命爲宰相,主導朝中軍政改革的大權。他擔心自己去世後張說會報復,於是和兒子安排下算計張說的計策。他告訴兒子,自己死後張說一定會按禮節來弔唁。他讓兒子到時候將家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讓張說觀賞和挑選。

如果張說看上了這些珍寶器皿,就上了姚崇的當。如果他沒看上,那就回報復姚崇的兒子。姚崇讓兒子把張說看上的珍寶器皿拿給送給張說,並請他撰寫姚崇的神道碑。得到碑文後,姚崇的兒子要火速地謄寫後呈報給李隆基。姚崇認爲張說事後一定會後悔,然後重新索要碑文。到時候姚崇的兒子可以用碑文已呈報皇帝的說辭來搪塞,避免張說出爾反爾。張說的碑文既然呈報了皇帝,那就回成爲姚崇墓的定製,張說身爲宰相就無法反悔了。由於張說寫了姚崇墓的神道碑碑文,他也就不好意思再報復了。

這件事情果然如姚崇所料,張說完全墮入姚崇的設計之中。他不但給政敵寫了神道碑碑文,還無法進行後續的報復,弄得非常難堪。後來張說得到真相,悔恨的道:“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張說在文壇傲視羣雄,是開元宰相中第一流的角色,然而面對姚崇屢屢喫癟,實在是讓人感到哭笑不得。後人評價這些故事時,有的是茶餘飯後的閒談,也有的從中總結出不少說法。其中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張說個人的性格被姚崇完全掌控,所以行爲模式根本跳不出姚崇的設計,只能屢戰屢敗。

張說這個人雖然才華橫溢,但是貪婪戀權是其性格中的巨大弱點。而姚崇則是出了名的清廉不貪,如果沒有李隆基的超額賞賜,他甚至只能藉助在廟裏。兩人對物慾追求完全是兩個極端,說以在朝廷中也走不到一起去。正所謂,“無欲則剛”,而張說則墮入了“有求比軟”的誤區之中。張說執政總要追求點私人利益,而且貪污腐敗的事情沒少幹,所以在政治操守上是遠不如姚崇的。姚崇正是利用張說這個弱點,屢次算計他,沒有一次是不起作用的。不論是將張說罷相,還是逼其放棄報復的恩怨,姚崇都是利用了其貪婪的性格。

後人評價張說時,認爲他遠遠不如姚崇,其中最爲主要的還是在品德方面的評價。從能力上看,張說是出類拔萃的,比姚崇宋璟絲毫不遜色。但由於品德方面的素質不高,政治上出現不少污點,所以稱爲政敵利用的把柄。除了姚崇之外,在政治鬥爭中張說的這些污點也曾被其他政敵所利用,甚至差點將其置於死地。後來張說被迫罷相致仕,越是因爲政治上的污點被政敵抓住所致。最後還是李隆基看在張說功勞卓著的份上,赦免其罪責,才讓他免於被處死。從這些事例來看,品德也是政治家們非常重要的素養,關鍵時候也起到扭轉乾坤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