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今冬最冷的寒潮天气正式拉开序幕,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和持续低温蓝色预警信号双双生效中,寒潮侵袭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这一周除了冷还是冷。

寒潮侵袭

人体最易为寒邪所伤

寒气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

划重点:寒邪有什么特点呢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

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

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

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为了避免寒邪侵袭,有哪些穴位小妙招可以用到呢?

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神阙、关元激发机体的阳气。

神阙为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肚脐正中。医学经典《类经图翼》中记载:“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在神阙穴隔盐灸是一个养护身体的好方法。

关元穴为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肚脐下3寸,是人体重要的“玄关”。

关元还是一个交会穴,人体当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其中肝、脾、肾对应三条经脉,叫做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循行在人体下肢的内侧。这三条经脉在向上行走的过程中在关元穴处与任脉交会在一起。

肝、脾、肾这三个脏腑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将食物营养转变为气血以供人体使用;肝藏血,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肾是先天之本,肾中元气决定人的先天体质。

人体的元气、宗气都汇聚在这三条经脉里,三条经脉向上循行的过程中在关元穴处交会,所以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温脾养肾的作用。

具体操作时,取生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将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准备好的姜片上,点燃艾柱。如果患者有局部灼痛感,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此外,天气特别寒冷,为抵御寒冷,人体所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中医认为温性的食物可以温养阳气,有助于体内的阳气升发,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选择温性的食物,少吃寒凉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