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今冬最冷的寒潮天氣正式拉開序幕,寒潮藍色預警信號和持續低溫藍色預警信號雙雙生效中,寒潮侵襲時會造成氣溫急劇下降,這一週除了冷還是冷。

寒潮侵襲

人體最易爲寒邪所傷

寒氣乃冬季之主氣,若寒冷太過,傷人致病則爲寒邪。寒邪常見於冬季,當水冰地坼之時,傷於寒者爲多,故冬多寒病。

劃重點:寒邪有什麼特點呢

1.寒爲陰邪,易傷陽氣:寒爲陰氣盛的表現,故稱爲陰邪。寒邪傷人後,機體的陽氣奮起抵抗。陽氣本可制陰驅寒,但若寒邪亢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爲寒邪所侵害,即“陰盛則陽病”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陽氣衰退的寒證。

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於少陰,則可見惡寒蜷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寒性凝滯,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暢行不息,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

一旦陰寒之邪侵犯,陽氣受損,失其溫煦,易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甚或凝結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臨牀表現。由於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現多種疼痛症狀。如寒客肌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頭身肢體關節疼痛,痹證中若以關節冷痛爲主者,稱爲“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腸,則脘腹劇痛;寒客肝脈,可見少腹或陰部冷痛等。

正如《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滯而主痛”之說。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傷及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鬱不得宣泄,可見惡寒、發熱、無汗等;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則經脈收縮拘急,甚則攣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如《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縮蜷、絀急,即爲寒邪所傷,經絡、血脈收引而致。

爲了避免寒邪侵襲,有哪些穴位小妙招可以用到呢?

我們可以通過艾灸神闕、關元激發機體的陽氣。

神闕爲任脈上的穴位,位於肚臍正中。醫學經典《類經圖翼》中記載:“神闕行隔鹽灸,艾灸至三五百壯,不惟疾愈,亦且延年。”在神闕穴隔鹽灸是一個養護身體的好方法。

關元穴爲任脈上的穴位,位於肚臍下3寸,是人體重要的“玄關”。

關元還是一個交會穴,人體當中有肝、心、脾、肺、腎五臟,其中肝、脾、腎對應三條經脈,叫做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循行在人體下肢的內側。這三條經脈在向上行走的過程中在關元穴處與任脈交會在一起。

肝、脾、腎這三個臟腑對人體有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爲,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將食物營養轉變爲氣血以供人體使用;肝藏血,具有貯藏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腎是先天之本,腎中元氣決定人的先天體質。

人體的元氣、宗氣都匯聚在這三條經脈裏,三條經脈向上循行的過程中在關元穴處交會,所以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溫脾養腎的作用。

具體操作時,取生薑一塊,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0.2~0.3釐米厚的薑片,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將大或中等艾炷放在準備好的薑片上,點燃艾柱。如果患者有局部灼痛感,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爲度。

此外,天氣特別寒冷,爲抵禦寒冷,人體所需要的熱量也隨之增加,中醫認爲溫性的食物可以溫養陽氣,有助於體內的陽氣升發,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所以在飲食方面要多選擇溫性的食物,少喫寒涼食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