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來,歷史上的趙奢其實並不算太出名,大家對於他的印象更多的是來源於趙括,也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奢是趙括的父親,曾非常有預見性的斷言,日後趙括不堪大用。

《史記》中記載,趙括熟讀兵法,能言善辯,連趙奢這個當父親的都辯不過他。但是趙奢並不認爲這是一件好事兒,因爲在他看來,自家兒子過於空談,戰爭乃生死存亡的大事兒,趙括言談之間卻一點的都不嚴肅。這樣的心理,日後若是成爲趙國將領,是會出事情的。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果不其然,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趙王啓用趙括換下廉頗,指揮四十多萬趙國軍隊與秦軍決戰,結果輕敵冒進,落入秦國武安君白的圈套之中,最終趙括死於亂軍之中,趙軍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邯鄲城內幾乎是家家戴孝。

這便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源。

當然了,趙奢能下如此論斷,自然不是他未卜先知,而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武將。要知道在將星璀璨的戰國時代,馬服君趙奢那也是響噹噹的存在。一般只要提起戰國名將,必有趙奢的一席之地。比如在賈誼的《過秦論》裏面,趙奢乃是與吳起、廉頗、田忌等人並列的存在,共同位列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中。

“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而在歷朝歷代的武廟之中,也都有趙奢的位置,由此可見其在軍事史上的地位。

趙奢作爲戰國名將,其實打的仗並不算多。歷史上記載由他指揮的大型戰役,也就一個閼與之戰。但就是這一戰,卻打出了馬服君的赫赫威名,奠定了趙奢在戰國羣星中的歷史地位。

因爲趙奢在閼與之戰中面對的是強大的秦軍,而且還是商鞅變法之後未嘗一敗的秦軍。在當時連廉頗和樂乘兩位趙國名將,都直言沒有什麼勝算的情況下。寂寂無名的趙奢,卻率領趙軍,從正面擊敗了秦軍,打破了秦人的不敗神話。即便趙奢一生中,就贏了秦國這一次,那也足以讓他炫耀一輩子。

閼與之戰是公元前269年,秦國和趙國雙方之間所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起因是秦國和趙國約定交換城邑,結果趙國毀約,在拿到秦國給出的城池之後,拒絕拿出交換的城池。其理由也很簡單,因爲秦國給出的城池原本就是趙國的,只不過在之前的戰爭中被秦國給奪了過去。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城池是趙國的,那也是人家秦軍靠實力奪過去。既然如今大家約定好交換,那就該按照規矩來,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行爲,無疑是不講信用。所以,當時倍感欺騙的秦昭襄王,以此爲藉口,派胡陽率軍攻打趙國的閼與。

閼與是趙國重鎮,趙惠文王有心要救,便召來廉頗,商討救援方案。結果廉頗直接告訴他,太遠了不好救,另一位趙國大將樂乘也是這個意思。

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

很顯然,廉頗和樂乘都不看好救援閼與,認爲沒什麼勝算。但是趙奢卻不這麼認爲,他對趙王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不要慫,就是幹。這話正好說道趙惠文王心坎兒裏面去了,趙人向來驍勇彪悍,沒有理由怕秦國啊,果然關鍵時候還是得靠自家人。於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爲將,率兵救援閼與。

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趙奢不僅有勇,更有謀,雖然他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這裏的勇者可不是無腦硬上。趙奢拜將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率軍跑去閼與找秦軍硬剛。因爲廉頗說過,從邯鄲去閼與道遠險狹,勞師遠征的趙軍,面對以逸待勞的秦軍,勝算確實不大。

趙奢率軍出了邯鄲之後,只走了三十里,便讓大軍紮營,按兵不動。擺出一副自己無意救援閼與,只想守好邯鄲城的樣子。當然,胡陽那邊也不傻,疑兵之計這種東西,誰都會玩兒,他們並不確定趙奢是否真的無心救援閼與。所以秦軍分出一隊人馬,又跑去進攻趙國的武安,一來是掩蓋自己進攻閼與的意圖,二來則是看看趙軍是否會真的守着邯鄲按兵不動。三來,還可以引誘趙軍去救援武安。這招一石三鳥,不可謂不刁鑽。

然而,趙奢穩如泰山,根本就不把進攻武安的秦軍放在眼裏,他知道這就是秦軍在試探他。所以,他命令趙軍繼續按兵不動,並且還繼續加固營壘,營造一副要與邯鄲不離不棄的樣子。胡陽見狀,還是有些不放心,於是有派出探子來趙軍大營探查虛實,但依然沒有發現任何疑點。

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最終,胡陽確定,趙奢是真的不想救閼與,於是便下定決心攻城。然而,就在秦軍一心攻打閼與之時,趙奢利用趙軍的機動優勢,星夜疾馳,僅僅兩天時間,趙軍便來到了閼與城50裏處。這時,秦軍還沒能攻下閼與城。

不過,胡陽也沒有要撤退的意思,因爲趙軍此時是孤軍深入,後援不急。而且趙軍長途奔襲,必定疲憊、否則也不會在50裏外駐壘紮營。所以,只要自己趁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那麼勝算依然很大。

然而,他卻不知道,這其實又是趙奢挖好的坑。對於趙軍來說,兩天的奔襲,確實相當耗費體力,而且許多的輜重也跟不上。如果秦軍嚴陣以待,以逸待勞,那趙軍還真拿他沒多大辦法,等到進攻武安的秦軍回來,甚至還會面臨被夾擊的危險,後路糧道也可能被阻斷,形勢可以說是比較嚴峻。

所以他佯裝無力進攻,引誘秦軍來攻。與此同時,他已經提前佔據了北面高地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對於險狹的閼與地形來說,無疑是佔到了地利之勢。所以,這裏是趙軍的主場。

果不其然,秦軍衝過來之後,因爲地形的緣故無法展開,大家擠在狹窄的道路上,被居高臨下的趙軍給暴揍。最終,秦軍大敗而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

很顯然,閼與之戰,趙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和趙奢出色的指揮謀劃是分不開的。她他雖然高叫着狹路相逢勇者勝,但用兵調度一點都不魯莽,臨場指揮更是相當出色。無論是戰前駐軍邯鄲,麻痹秦軍的出色謀劃,還是後面搶佔高地,化被動爲主動的點睛之筆,那都是非常精彩,告訴大家打仗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兒。

相比於趙奢,趙括這個當兒子的可就差多了,他空有其勇,而無其謀。在長平之戰時,因爲秦軍悍勇,趙軍野戰失利,廉頗只能選擇築壘防守。於是,長平之戰就變成了一次國力之爭,趙國因爲國力較弱,糧草不足,所以撐到後面就有些撐不下去了。

此時的趙王想要主動出擊,但廉頗卻直言打不過,就是不跟秦軍打。但趙括不這樣想,作爲馬服君的兒子,他堅信狹路相逢勇者勝,支持主動出擊。趙王心想,關鍵時候,還是自家人靠得住啊。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於是,換下廉頗,換上趙括,還把邯鄲城裏的二十萬家底全部掏了出來,全部交給了趙括。他希望趙括能像他的父親那樣,再現一次閼與之戰的輝煌。此時的趙括也是意氣風發,因爲他也有了和自己父親一樣的經歷。

然而,趙括不是趙奢,白起也不是胡陽;或者說趙括成了胡陽,白起成了趙奢。趙括輕敵冒進,被白起截斷糧道,分割包圍,最終全軍覆沒。

我看到網上有不少給趙括鳴不平的,確實,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全怪趙括,國力的差距,決策者的失誤都是問題。但是,趙括身爲趙軍統帥,居然讓四十多萬大軍被全殲,僅僅這一點他就足以稱得上無能。

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你見過輸得這麼慘的戰役嗎?如果趙括能有他父親的三分穩重,或許無法擊敗白起,但也不至於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