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

痿病是肢體的皮、肉、筋、骨、脈受到外邪浸淫,或因五臟內傷而失養引起的,以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爲特徵的一種難治病。現代醫學中的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運動神經元病、肌營養不良等有痿病特徵者,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依據

1、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活動不利,甚則肌肉萎縮,不能持重或不能久立、久行,以致廢痿不用。

2、可伴有肢體麻木,疼痛或拘急痙攣,嚴重者可見排尿障礙、呼吸困難、吞嚥無力等。

3、常有溼地涉水淋雨史,或藥物史、或家族史,或伴有跌僕損傷史,或有外感溫病史。

4、男女老幼均有罹患。溫熱邪氣致病多在春夏季節。

5、神經系統檢查肌力降低,肌萎縮,必要時做肌電圖,肌活檢與酶學檢查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鑑別要點

1、痹證多兼關節重着疼痛,麻木,關節畸形,腫大,活動障礙,或逐漸導致肌肉萎縮。

2、痱證痱證又稱風痱,屬中風後遺症。表現爲肢體癱軟不用,身無痛,時有意識障礙。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虛實:凡起病急,病情發展快,病程短,起於熱病、外傷、久臥溼地、感冒、雨淋之後,病多屬實;凡起病緩,病情發展慢,病史較長,或因七情內傷,或勞役太過,或房事過度,或久病耗損者,病多屬虛,或虛實夾雜。

(2)辨病位:病在肺者,常伴見皮膚乾燥,心煩口渴,嗆咳等症;病在脾胃者,常伴見氣短神疲,食少便溏,面色不華等症;病在肝腎者,常伴見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

2、治療原則

實邪突出者,宜清熱、化溼、祛瘀等法以祛邪實;正虛突出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等法,以恢復正氣;若虛實夾雜者,當扶正與祛邪兼顧。

3、應急措施對有咳痰困難、呼吸不暢、面色青紫者,可用超聲霧化吸入,或用吸痰器吸痰,出現呼吸肌麻痹者應及早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必要時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暢。

4、分證論治

(1)肺熱津傷

【證候】病起發熱,或熱後突然出現兩足痿軟不用,漸至肌肉消瘦,皮膚乾燥,心煩口渴,嗆咳咽乾,大便幹,尿短黃,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清肺潤燥,養陰布液。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桑葉10g,石膏20g,人蔘、胡麻仁、阿膠、麥冬、炙枇杷葉、杏仁各10g,甘草6g。

(2)溼熱浸淫

【證候】肢體逐漸出現痿軟無力,下肢爲重,兼見微腫,麻木不仁,或發熱,小便赤澀熱痛,舌質紅,苔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溼,和血養營。

【方藥】二妙散加味。蒼朮6g,陳皮、澤瀉、生地黃各10g,茯苓15g,升麻6g,當歸10g,麥冬10g,甘草6g,神曲、黃柏、豬苓各10g。

(3)脾胃虛弱

【證候】起病緩慢,逐漸下肢痿軟無力,時好時差,甚則肌肉萎縮,神倦氣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緩。

【治法】健脾益氣,或濡養胃陰。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甘草6g,人蔘10g,當歸10g,橘皮、升麻、柴胡各6g,白朮10g,白扁豆12g,茯苓15g,山藥15g,大棗10g。

(4)瘀阻脈絡

【證候】四肢痿弱無力,手足麻木不仁,肌膚甲錯,時有拘攣痛感,舌質紫黯,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益氣和血,祛瘀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熟地黃12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2g,黨蔘15g,黃芪15g。

(5)肝腎陰虧

【證候】病久肢體痿軟不用,肌肉萎縮,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或有遺尿,月經不調,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清熱。

【方藥】虎潛丸加減。龜板15g,黃柏、知母、熟地黃、當歸各10g,白芍12g,鎖陽10g,陳皮6g,牛膝10g,杜仲10g。

5、單方驗方

(1)石斛、懷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熱傷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黃120g,附片45g,用大麥米同蒸熟,焙乾爲末,大麥粥和爲丸,1日3次,1次7g,米飯送下。治肝腎不足痿病。

(3)烤乾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適量合伴,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車粉,每次服3g,1日2次。

(5)大麥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爲粥,煮熟後去茯苓常服。治溼熱浸淫痿病。

6、鍼灸療法

主穴可通取陽明經穴,上肢痿證取手陽明爲主,下肢取足陽明爲主,如髀關、陰節、足三里、肩髃、解溪、曲池、手三里、合谷等,肺燥津虧加尺澤、照海、魚際;溼熱浸淫加陰陵泉、俠溪、豐隆;瘀阻脈絡加膈俞、三陰交;肝腎虧虛加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實證用平補平瀉,虛證用補法,可加灸,每次留針20到30分鐘,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7、推拿療法

一般上肢可拿肩井,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點肩髃、曲池等搓揉臂肌來回數遍;下肢可拿陰廉、承山、崑崙,揉捏伏兔、承扶、殷門部肌筋,點腰陽關、環跳、足三里、委中、犢鼻、解溪、內庭等穴,搓揉股肌來回數遍。手法宜剛柔相濟,以深透爲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