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裏簡稱的“二陳”是指陳皮和半夏,因爲這兩味中藥都是存放越陳久藥效越好的代表藥;中藥裏簡稱的“二術”是指蒼朮和白朮,這兩味中藥是健脾燥溼的常用藥對;中藥裏簡稱的“二苓”則是指茯苓和豬苓,這是利水滲溼的經典藥對。要說茯苓和豬苓,可能人們更爲耳熟能詳的是茯苓,對豬苓的瞭解卻很少。

豬苓和茯苓都屬於多孔菌科植物,都是植物的乾燥菌核製成的飲片,但爲何豬苓起了這個名字呢?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記載,古代時從楓樹根生長出來的豬苓產量較多,“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後來就以豬苓命名了。除了楓樹,它也生長在山林中柞樹、樺樹、槭樹、橡樹等樹的樹根上,尤其是鬆軟凸起不易長草的土壤中更適宜其生長。

豬苓隱生於地下,地上無苗,古代在培植上有技術困難,尋找較困難,耗費的人力和精力較多,所以自古代起價格就比較貴。現在公認的豬苓質量最好的就是陝西出品的,質地緊實,皮黑肉白,這與地理優勢有很大關係。

《神農本草經》記載豬苓味甘性平,能治“痎瘧、蠱毒”,利水道的作用非尋常中藥可比。李中梓認爲豬苓專入膀胱經,利水,可利便除溼、消腫通淋,所以還應當多一個淡味。但溫病大家葉天士在其《本草經解》中認爲,豬苓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乾隆御醫黃元御則認爲還應入腎經。

爲何要強調豬苓能入肺脾腎經呢?原因在於豬苓利水效卓,而肺脾腎三經對於人體津液水氣運行輸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溼、腎爲水髒。若此三者功能不利,單靠把已形成的水溼排出體外不利於疾病整體的向愈,因爲導致水溼內泛的病因沒有被真的解決,這一次水溼出去了,下一次還有,不能一絕後患。

而且,歷代醫家從臨牀多種水溼所致的疾病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肺脾腎三髒或多或少有功能障礙,確實在使用豬苓之後有可觀的生理功能恢復的效果。

乾隆御醫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指出,豬苓利水則燥脾土,瀉飲還可消痰,可治淋濁、帶下、鼓脹等病。現代中藥學還根據古代醫家對豬苓的臨牀應用總結出豬苓還可治小便不利、泄瀉等病,凡因水溼滯留所起均可使用豬苓這味中藥。

古方中有單用一味豬苓就取效的,研爲細末,熱水調服,如《小品方》用來治妊娠子淋、《楊氏產乳方》治通身腫滿等。更多的臨牀應用還是以複方爲多,如治小便不利、水腫,常常與茯苓、澤瀉配伍,幾乎形影不離,如五苓散、春澤湯等。

常有醫家說利水有傷陰之弊,這就考驗醫生的臨牀用藥水平了,配伍得當可以既利水又不傷陰津,如張仲景搭配阿膠、滑石等形成了千古名方豬苓湯,素體陰虛者就不擔心了。

但我們也確實需要警惕妄用豬苓,辨證論治應當成爲首要法則,在此指導下的選方用藥纔能有建設性的療效。盲目使用豬苓確實會導致逐水太過而影響臟腑的正常運轉。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