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者。他於1915回國,成爲印度國大黨領袖,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作爲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經常長達三十年的鬥爭,英國殖民者只好同意印度的獨立要求,甘地也因此爲印度人尊稱爲“聖雄”。

“聖雄”一詞來源於梵語中的敬語,原意爲“偉大的靈魂”,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贈與他的稱號,意味聖人與英雄的合體。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我認爲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爲邪惡的勢力結盟。”

莫迪在印度人眼中分爲嚴重對立的兩派,支持者把他視爲救世主,反對者對他恨之入骨。丘吉爾這樣評價他,“瞧那位倫敦法學院畢業的善於煽動的律師,現在卻裝成東方人常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身子,瘦如骨柴,居然還心安理得地與副王平起平坐,進出王府,裝模作樣與英王的代表一起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嘔。”

但是,丘吉爾的評價並不能代表印度人的態度。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頑固派刺殺身亡。他死後,印度人爲他舉行了規模空前的葬禮,數百萬印度人自發送葬。火葬現場上,人們泣不成聲,信徒紛紛跳入火堆中自願爲他勳章,人數多達數百人。

這一幕被英國著名導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拍成電影《甘地傳》。這部電影以倒敘手法,從甘地盛大的葬禮開始,回溯到1893年在南非領導80萬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然後按照時間線演繹種種經歷。爲了拍攝這段規模空前盛大的葬禮,理查德沒有使用電影特效,而是招募當地人做羣演,再現甘地葬禮的宏大場景。製作組最終招募了30萬羣演,其中約20萬是自願無償演出,9萬多人只收取了少量報酬。

這部電影籌劃了20年,耗時3年拍攝,動用了電影史上最多的羣演,最終獲得極大的成功,一舉獲得奧斯卡八項主要獎,成爲理查德·阿滕伯勒最成功的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