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麪人,是以可食用的麪粉、米粉爲原料,調成不同色彩,輔以少量工具捏塑各種造型的傳統技藝。麪塑是由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衍生、發展而來,是生活習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祭天地,敬鬼神時,人們做出動物、瓜果、蔬菜等樣式的蒸饃作爲貢品,其形象逼真,生動傳神,五彩繽紛,稱爲”花貢”。後來,逐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都要捏製麪塑,既好喫,又好看,還蘊含着求吉納福的祝願。

《齊天大盛》 韓偉紀

濟寧麪塑最早是用作祭祀的,鼎盛於孔府貢品和運河衙門祭祀。孔府麪塑以其細緻、精美著稱,運河衙門面塑以古樸、粗獷見長。孔府檔案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爲慈禧太后六十壽誕祝壽時進貢的麪食菜單中,主食佔十二品,其中餑餑佔四品,分別爲壽字油糕、壽字木樨糕、百壽桃、如意卷,代表了濟寧麪塑的國宴級水準。隨着時代發展,濟寧麪塑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吸收衆家之長,凸顯自身特色。早在七年前,濟寧麪塑便入選了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竹韻》 張震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山東地處黃河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農業文明有着悠久的歷史,山東民間麪塑是在山東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自然發展而來的一門傳統技藝,體現着山東勞動人民質樸淳厚的勞動本色。濟寧麪塑的造型多來自於與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常見的有燕子、喜鵲、老鷹等飛禽;豬、狗、牛、馬、羊等家畜;魚、烏龜等水中動物,此外還有各種植物和百姓喜愛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戲曲橋段中的人物和場景,像老壽星、財神、孔子像、古代四大美女、水滸一百單八將等都是常見的創作題材,還有魯南風俗系列,如磨剪子鏘菜刀等經典人物形象。

蕁《孔雀迎賓》張磊

濟寧麪塑既有古樸、概括、粗獷、豪放的造型特點,又有長江流域麪塑的細緻與精美。兼具魯西北、魯中和魯東之特點,作品既線條圓潤流暢、刪繁就簡、高度概括,追求神似,又注重內部結構的掌握,面部表情、身體結構的細微轉折,惟妙惟肖。麪塑色彩多采用純度明度很高的大紅、大黃、大藍、大綠的原色,色彩豔麗、對比強,形成了富有裝飾審美趣味的色彩特徵。紅配綠,黃配紫,橙配藍,誇張的撞色手法,使麪塑具有更強的觀賞性。紅色和綠色直接傳達人們“大紅大綠,圖個吉利”的美好向往,更是代表着喜慶,熱鬧,歡樂,吉祥,祈福。更能體現出山東勞動人民的淳樸,直率,爽朗,大方。

蕁《財神》湯洪利

麪塑作爲人們美好願望寄託的物質載體之一,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麪塑造型大都具有吉祥的傳統寓意,表達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人長壽、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的美好期望。在麪塑作品中,常用諧音和象徵的方式,表達祥瑞。“百合”有“百年好合”的寓意;“蝠”與“福”諧音,有五福臨門,福到眼前的寓意。牡丹象徵着富貴;龜、松、鶴、花生、靈芝象徵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石榴、蓮蓬、核桃象徵多子多福,所以在麪塑作品中,經常能見到這些題材。

《過年》 張震

濟寧麪塑根植於當地的民俗,爲百姓所津津樂道,已成爲當地的重要民間藝術之一。麪塑的審美意蘊側面反映了老百姓的質樸和純真,也表達了人們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和保護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並將其發揚光大。(陳靜)

《孔子72賢》 張震

關注齊魯人文,領略更多傳統文化。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