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人們的印象中,清朝前期的發展是相當不錯的。只不過隨着發展,最終的清朝走向了滅亡。在滅亡之前,清朝也曾經輝煌過,只不過是清朝剛剛入關之後。可以說在乾隆帝之前,清朝都是處於輝煌時期的,到了乾隆帝之後,清朝就逐漸走向衰亡。直到一個女人的出現。

這個女人就是盡人皆知的慈禧太后。清末時期是慈禧太后的時期,這時候的清朝完全不是皇帝做主,而是慈禧太后。在清末時期,朝廷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需要人解決的,由此一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出現了。雖然出現了中興四大名臣,但是面對大趨勢,朝廷也是無能爲力的。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朝更是一蹶不振。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清朝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挑戰的同時,更多的是危機,正如晚清時期翰林院編修惲毓鼎說的那樣“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後可論十年之朝局”。

清末時期,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己亥建儲。說白了就是慈禧太后幫光緒皇帝立了個儲君,當然按照慈禧太后的說法叫“大阿哥”。只不過這種廢立儲君的方式,最終不了了之。至於原因,肯定是有非常多的原因。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外國人的干預對慈禧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甚至某種意義上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的發生。

爲何當時的外國要干涉清朝呢?對於慈禧太后而言,她和光緒皇帝的徹底撕破臉可能是做夢都沒想到的。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對這個天天喊自己親爸爸,唯唯諾諾多年的侄子產生了巨大的敵意。光緒帝根本不聽慈禧的,因此慈禧太后想要換一個聽話的。想要換人,肯定不易,首先慈禧太后提拔了自己的親信。

《時事新報》據北京特派員一針見血的評論道:“滿洲人之意,以爲西后既老,光緒方壯,若太后一旦死,恐光緒復政,不利於己,故不如及西后在時,絕其根也。”連當時的日本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經過不斷的準備之後,慈禧太后開始行動了。問題是,慈禧太后想不到,這廢黜皇帝的最大阻礙,不是來自朝廷。

這個最大的阻礙,竟然是來自當時的西方。在慈禧宣佈光緒帝病重之後不久,10月13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書朝廷,表示反對,而且措辭嚴厲:“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宣佈溥儁爲“承繼穆宗毅皇帝之子”,這是可進可退的一步,進可以廢掉光緒的帝位,退可以先立爲繼承人,將來再廢帝位。

一旦光緒上臺,敵視西方的慈禧下臺,整個清朝勢必可以成爲遠東各國利益均沾的肥肉,現在一潭死水,弱且封閉的局面,對於西方來說十分不利。最關鍵一點是,載漪此人極端仇視西方,對西方各國的直接利益已經產生了威脅,且行事極其卑鄙到了連洋人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所以西方各國在1月24日直接電告慈禧要求爲光緒皇帝診斷。

後來法國醫生診斷後表示:“血脈皆治,無病也”。消息立刻傳遍使館區,中外譁然,慈禧太后瞬間僵硬。李鴻章還頻繁與各國使臣接洽達成一致,要求給予壓力維護光緒。內外壓力之下,慈禧太后最終被迫放棄廢帝計劃。當時想要廢黜皇帝的慈禧,萬萬想不到,最大的壓力竟然是來自西方。

從這件事之後,慈禧太后對西方開始產生了隔閡。最後的慈禧同時向十一國宣戰,這場風波之中,她對洋人深惡痛絕,她轉而認爲洋人是萬惡之源,畢竟清廷是否被蠶食的千瘡百孔對她而言無關痛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