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堅定看好科技股行情:2021年一季度TMT投資策略

來源:中信證券研究

丨許英博 陳俊雲 顧海波 徐濤 楊澤原 王冠然

源於基本面、估值、流動性等核心因素的綜合考量,我們看好國內科技板塊一季度投資機會,首選港股市場。建議重點關注消費電子、物聯網、雲計算、智能駕駛、IDC、半導體、網絡安全和信創等細分領域龍頭。

市場機會:堅定看好國內科技板塊Q1表現。

2020年國內TMT板塊電子(中信)、通信(中信)、計算機(中信)、傳媒(中信)分別上漲34%、-9%、17%、-2%,基於基本面、估值、流動性等核心要素的綜合考慮,我們堅定看好國內科技板塊一季度投資機會。

1)基本面,疫情後,個人用戶線上化,企業數字化、雲化進程繼續推進,同時硬件、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順週期板塊亦有望跟隨宏觀經濟回暖而復甦,

2)估值,目前國內A股TMT板塊電子(中信)、通信(中信)、計算機(中信)、傳媒(中信)的PE(TTM)分別爲62x、32x、65x、25x,分別處於過去5年期80%、25%、50%、25%分位,恒生AH溢價指數爲137.7,處於歷史高位;

3)流動性,國內公募基金新發節奏前移,預計1月募集規模2500億元,同時市場流動性整體繼續保持合理寬裕,開年以來DR007一直處於1.6%~2.1%較低區間。人民幣依然處於對美元升值的通道中,今年首兩週北向資金分別淨流入191、180億元。

港股科技股:將成爲國內投資人最關注的科技產業投資主戰場,亦將持續吸引海外投資人眼光。

伴隨更多美股ADR赴港二次上市,新興科網公司登錄港股市場,港股市場預計將逐漸成爲中國頭部科技資產最大的上市集合,彙集互聯網巨頭、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公司、運營商和數據通信企業、新興科技獨角獸等各類標的和資產。2020Q4,港股科技板塊合計市值超過14萬億港幣,截止1月18日,國內南向資金本月累計淨流入1324億元,估值水平相對合理,在境內更多基金可以投資港股,以及美元走弱的預期下,港股科技板塊有望獲得更多投資和關注。

個人數字化:電商、在線廣告、短視頻、網絡遊戲等。

本次疫情極大加速個人線上應用滲透率,且疫情後用戶線上習慣基本得以保留,我們預計消費互聯網行業今年仍有望維持平穩增長,重點關注電商(線上平臺品類持續拓展等)、在線廣告(受益於宏觀經濟復甦帶來的需求回暖)、短視頻(持續搶奪互聯網存量用戶份額)、網絡遊戲(相對理想的產品pipeline)等板塊投資機遇。同時我們判斷主管部門針對互聯網巨頭的監管料將不斷強化,且持續,但監管本身旨在推動市場公平、有序競爭,以及鼓勵市場創新,並不會對科技巨頭的核心業務邏輯造成根本性的影響,整體風險相對可控。

企業數字化:雲計算、軟件SaaS等。

本次疫情顯著加快企業數字化、雲化進程,且源於對運營效率改善的迫切訴求,疫情後這一趨勢進一步加速。當前國內雲計算市場仍處於早期快速增長階段,我們判斷雲計算核心產業環節(IaaS、PaaS、SaaS)將是未來5~10年最值得關注的投資機遇之一,其中IaaS環節料將呈現強者恆強格局,軟件SaaS板塊投資機會最爲多元、豐富。我們預計國內雲廠商CAPEX有望在Q2左右實現反轉,疊加宏觀經濟復甦帶動企業IT支出需求的回暖,短期建議重點關注IT硬件板塊(服務器、網絡設備、光模塊等)業績反轉機會。

基礎設施:順週期主線。

伴隨宏觀經濟的企穩復甦,疊加5G技術週期驅動,我們持續看好順週期的半導體、消費電子板塊,以及安防、面板、元器件等週期性品種。同時我們預計今、明兩年仍將是國內5G建網高峯期,國內三大運營商CAPEX同比增速繼續維持在雙位數,建議持續關注主設備商因爲營收增長、毛利率改善帶來的業績彈性;通信模組作爲5G應用驅動的“剛需”基礎設施,國內廠商份額佔比持續提升,綜合競爭優勢明顯;中期來看,國內IDC市場有望持續受益於雲廠商需求增長、市場集中度提升、企業自身盈利能力改善等因素驅動,並具備持續投資價值。

投資策略:

源於基本面、估值、流動性等核心因素的綜合考量,我們看好國內科技板塊一季度投資機會,首選港股市場。建議重點關注消費電子、物聯網、雲計算、智能駕駛、IDC、半導體、網絡安全和信創等細分領域龍頭,包括:小米集團、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塔、海康威視、立訊精密、領益智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北方華創、韋爾股份、恆玄科技、芯海科技、舜宇光學科技、傳音控股、移遠通信、中興通訊、億聯網絡、紫光股份、廣和通、金山辦公、廣聯達、金蝶國際寶信軟件、光環新網、深信服、奇安信、德賽西威、衛寧健康、中科創達、宇信科技、工業富聯、網易、心動公司、分衆傳媒等。

風險因素:

疫情反覆導致全球宏觀經濟復甦低於預期風險;國際間貿易衝突、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加劇風險;個人用戶、企業市場需求復甦不及預期風險;金融條件快速收緊導致部分成長股估值泡沫破裂風險;針對科技巨頭宏觀政策監管持續收緊風險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