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瞭解基層,又怎麼會去選擇基層?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基層缺人才就很難真正迎來“柳暗花明”。

讓大學生在走基層中選擇基層。從2018年開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舉行改革,規定在畢業所需修滿的27個學分中,必須包含“去全省設立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進行不少於3個月的鄉村基層鍛鍊,由鄉村勞動模範擔任社會導師”,這一必修環節佔2學分。現在,思政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第一志願去基層、農村的比例大爲提升,目前有相當數量研究生已在基層、農村就業服務並嶄露頭角。(1月6日《光明日報》)

多少年來,記者在走基層中報基層,呈現火熱而又真實的基層。在記者的眼裏,基層熱氣騰騰,是挖掘不完的“新聞富礦”。然而,有不少大學生因爲缺少基層鍛鍊的機會,對基層的認識要麼一知半解,要麼以偏概全,一句話,還沒有擺脫不什麼“貧窮”“落後”“條件差”的“偏見”,以至於到最後做就業選擇的時候,有的人因爲不瞭解基層而放棄了基層。

沒有真正的走進,就談不上了解,學生們不瞭解基層,自然不敢奢望他們選擇基層。鄉村基層缺人才,學生缺鍛鍊,從杭電實踐來看,“兩缺”的問題可以通過“必須到基層鍛鍊才能畢業”來實現“一拍結合”,學子們在基層走着走着,就情不自禁愛上了基層,最終在就業的時候淡定地選擇了基層。

從杭電實踐來看,推行“土地+”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緩解的不只是鄉村基層缺人才的難題。一些研究生導師就反饋,這些經歷過一段時間基層學習、勞動、鍛鍊的研究生,呈現出精神面貌、現實認知、綜合能力的明顯提升。他們所寫的論文,廣泛涉及農村、基層的豐富治理實踐。在做實踐項目、處理實際問題中,對困難挫折及複雜問題不畏難,展現出較好的處理能力。對大學生們來說,基層三月真的是收益終生,這段基層鍛鍊的經歷成爲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一段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

基層,永遠是鍛鍊人的好地方。更何況,今天的基層變化日新月異,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爲廣大青年施展才華搭建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更加成爲大學生就業的好去處。可是爲什麼始終有一些學生對基層持有偏見?扭轉這一尷尬,既要靠基層以足夠的自信向大學生敞開大門,把實踐的平臺提供夠,讓想參與實踐的學生“進得來”,同時也要靠大學育人的“想法”裝着“基層”,把“到基層鍛鍊作”爲重要一課來上好,讓學生“出得去”,最終把知曉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自己。

有“想法”,才能形成“做法”。把思政人才培養放到基層、農村大地,着力培養出的“黏着泥土”的研究生懂中國國情、篤定“四個自信”、瞭解基層狀況,對羣衆充滿感情、能解決實際問題,解決以往人才培養中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兩張皮”的問題……杭電的這些“想法”值得更多的院校看過來,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培養學生向大地學習、於土地中躬行的深厚感情和實踐能力。

#大學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