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科主任醫師 王寧宇 □杜晶豔

有些鼻竇炎只需通過藥物保守治療就能有效改善症狀,甚至治癒,但有些鼻竇炎則需要藥物聯合手術等綜合治療才能治好。

鼻竇炎由鼻竇黏膜炎症所致,按照病程長短分爲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

急性鼻竇炎。病程持續時間小於或等於4周。最常見的急性鼻竇炎多爲感冒的併發症,出現鼻竇黏膜病毒或細菌感染,臨牀表現爲感冒5~7天后出現畏寒、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鼻部症狀表現爲鼻塞、流膿涕、嗅覺障礙和有時間規律的鼻源性頭痛。

這類急性鼻竇炎一般藥物治療即可,若合併眶內及顱內併發症時,可適時採用手術治療。用藥主要包括全身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要足量和足夠療程,一般使用1~2周;口服黏膜促排劑促進鼻竇分泌物引流和排出,鼻腔局部短期使用鼻用減充血劑(使用時間爲2~3天,一般不超過1周),鼻腔局部最主要的藥物是鼻用糖皮質激素,根據病情決定使用時間,本藥可持續使用12周甚至更長。情況嚴重時可酌情短期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還可同時配合治療急性鼻竇炎的中藥。

慢性鼻竇炎。鼻腔與鼻竇黏膜的慢性持續性炎症,分不伴鼻息肉和伴鼻息肉兩種,主要表現有鼻塞、流涕(也可爲鼻涕倒流)、嗅覺障礙、慢性頭痛、鼻面部疼痛且有壓迫感等,可伴有鼻癢、連續性噴嚏、清涕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合並哮喘等下氣道症狀,病程一般反反覆覆或持續超過3個月。

慢性鼻竇炎應根據病因、發病機制、病程長短及嚴重程度採用個性化治療。慢性鼻竇炎不伴鼻息肉時,注意查找病因,如果有繼發因素存在,比如腫瘤、異物、真菌感染等,手術去除病因是重要的治療手段。慢性鼻竇炎不伴鼻息肉、沒有特殊繼發因素時,要根據其反覆急性發作的情況、鼻竇炎症狀評分和鼻竇影像學特點,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十分複雜,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炎症,通過手術切除鼻息肉和開放鼻竇並不能去除病因,多數會伴隨患者一生,因此強調以藥物爲主的綜合治療和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

過敏性鼻炎。它是特應性個體接觸致敏原後導致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爲鼻癢、陣發性鼻涕、流清涕、鼻塞,可伴有眼癢等症狀。治療上應避免接觸過敏原,以藥物治療爲主(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抗膽鹼藥、減充血劑、肥大細胞穩定劑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藥物治療無效的下鼻甲肥大、鼻中隔解剖變異導致功能障礙、原發或繼發的慢性鼻-鼻竇炎、單側鼻息肉樣改變,或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雙側鼻息肉可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內翻性乳頭狀瘤。它是鼻部常見的良性腫瘤,病因不明,認爲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有關,多爲單發。主要表現爲單側鼻塞進行性加重,可伴有黏膿涕,涕中帶血或反覆鼻出血。內翻性乳頭狀瘤雖是良性腫瘤,但有侵襲性生長、易復發及惡變的特點,應首選根治性切除術。

牙源性上頜竇炎。當位於上頜竇底壁,上頜第二雙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的牙根感染時,可能穿破竇壁,或拔牙時損傷底壁引起。主要表現爲鼻塞、頭痛、流臭味黏涕、上頜竇區週期性疼痛等,還有明確的上頜牙痛或牙病治療史,病源牙多爲齲齒、殘根、牙齒縱裂、隱裂等,部分可見瘻管,嚴重者面頰部有腫脹、麻木、疼痛感,甚至有齶部膨隆,伴有牙齒鬆動等。治療上不僅需要牙科治療、應用抗生素等,必要時還要進行鼻竇手術。

真菌性鼻竇炎。有侵襲性和非侵襲性兩種,侵襲性鼻竇炎較兇險,在抗真菌治療的同時,要儘早手術開放鼻竇引流。非侵襲性鼻竇炎包括真菌球和變應性真菌鼻竇炎,真菌球一般需要通過手術清除真菌球類物獲得治癒,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多合併下氣道真菌致敏情況,發現後也應儘早手術清除病變、暢通鼻竇引流。

總之,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患者到底屬於哪類鼻竇炎應聽從醫生的診斷,給予正確的治療,千萬不能自己給自己下診斷書,濫用藥物,不僅病治不好,還可能引發藥物性鼻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