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吳不知

編輯\ 鶴頂紅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銀杏財經第347篇原創文章】


1月19日,微信公開課如約在廣州開堂,再過兩天,微信也將迎來自己10歲的生日。

十年之前,國內兩撥隊伍同時關注到橫空出世的kik:張小龍與雷軍。十年之後,昔日的靈感之源,kik已關閉一年有餘。另一個追隨者米聊,雖然比微信早出生一個多月,但卻在微信公開課的同一天宣佈停止服務。


雷軍當年很清楚,如果能比微信早三個月,那麼米聊會有一線生機。只是雷軍不知道,張小龍那時也很苦,微信與另外兩個團隊爲了搶奪生存權,不得不快馬加鞭。


移動社交的十年不是一條線性演進路線,純粹爲了連接人與人的社交軟件逐個凋零,這條賽道上除了微信之外,其餘都只活在互聯網的“豐碑”上。


Kik與米聊的生命全部定格在十歲,背靠電信運營商的飛信至今生死不明(五年前,移動稱只是關閉了一項功能),易信始終藉藉無名,加上老羅的子彈短信、一閃而過的來往,幾乎所有被視爲微信挑戰者的候選人,都輸在了起跑線上。


過去十年,所有追逐者、先驅者都沒有看破的一個問題:既然互聯網重構了萬物鏈接,但卻沒有人甘願做這個“樞紐”,微信的成功也即於此。


在微信這個可見的世界之外,是通過“蟲洞”相連接的無數個平行世界:即時通訊、朋友圈、公衆號、小程序、微信小遊戲以及視頻號,彼此互不干擾,又相互聯繫。

1


移動時代的樞紐


微信生於一個特殊時期。

上個十年,騰訊的微創新足以讓所有創業者咬牙切齒,一度被各路巨頭圍攻,只有他們知道,自己差點就“命”喪微博與3Q大戰。


直到微信出生,騰訊纔拿到了移動時代的船票,馬化騰也能坦然地放棄微博戰場。


通過梳理官方發佈的信息,微信基礎功能迭代密集出現在頭三年,主要是1.0到5.0區間的各個版本。這一時期微信與飛信、米聊的競爭其實是誰用起來更順手,從而將整個社交關係從線下、PC端平移到移動端。


純粹的即時通訊與社交軟件有且只有一個護城河:關係鏈,構建關係鏈要越早越好,這一點是後來者無法與微信、米聊比擬的。


運營商競爭格局與忽視社交關係是飛信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而米聊與早期微信的競爭如果沒有QQ的存在並不落下風。只是後來微信功能不斷完善,米聊還在通訊與社交賽道固步自封。


微信降世後的九個月,連續從1.0更新到3.0,先後上線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拓展社交。2.0版本上線語音功能後,微信很快後來居上。此外,一鍵切換聽筒播放語音的設置是這個時期迭代的寫照:一切更新都是爲私域即時通訊而服務。


第一個與即時通訊平行的宇宙出現在一年之後,4.0與4.2版本先後上線了朋友圈與公衆號,前者類似於Instagram一樣的相冊,滿足用戶個性化展示的需求;後者則開啓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媒體平臺,此後數年,無數傳統媒體與個體轉戰於此。


即時通訊與社交功能在移動時代已沒有太大改革空間,有的只是局部改良,優化體驗,自2013年開始,微信繼續找到一個又一個的平行宇宙,只是稍顯蜿蜒。


2013.02 微信4.5發佈,使用掃一掃,可以掃描二維碼

2013.08 微信5.0發佈,支持微信支付


掃一掃爲接入近場服務提供條件,當時微信支付並未激起太大水花,因爲缺乏商業場景。而支付寶在電商業務的支撐下混得風生水起,距離交易半徑更遠的微信想要介入賽道談何容易。


2015.01 微信6.1發佈,支持微信紅包


轉折出現在馬年春節,微信創造的“春節紅包”,既打開了用戶的錢包,也打開了微信的錢包:


將傳統社交互動轉移到互聯網的戰術,巧妙地繞開了支付場景,紅包戰術帶來的存量資金流首先盤活了拼多多,但他們並未急着打開這道流量閥門。


微信在變現,尤其是廣告方面相當剋制,一個原因是產品私密屬性強,廣告過多容易叨擾用戶。另一方面,馬化騰很早就意識到探尋移動端商業模式需要保持克制,他曾提到,如果把PC流量平移到手機,可供商用的地方只有PC端的1/7。


2017年一頭一尾,微信先後上線小程序與小遊戲,兩次更新讓其徹底解決了通訊工具變現難的問題。


2017.01.09 微信6.5.3發佈,支持小程序

2017.12.28 微信6.6.1發佈,第一批小遊戲上線


即時通訊是人與人產生的社交流,公衆號帶來信息流,紅包戰術看似殺入支付實際引來資金流,而小程序與小遊戲,進一步延伸到了服務流。


“四股活水”灌注之下,微信早已脫下“即時通訊”的外衣,成爲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2


如何解決過載?


早前有人提出過兩個有趣且關聯的問題,“爲什麼大廠橫着長”“爲什麼會有APP航母”,其實用一句俗套的話便能回答:傳統的線下行爲尚未完全平移到線上。


例如,O2O說了許多年,今年微信公開課上外界看到成都蒲江一個普通的幹雜店也不過纔剛剛把營銷轉移到線上。


另一個問題或許更值得探討:微信有了基礎的社交屬性外,還通過公衆號延伸出了媒體平臺;小程序接入服務、連接商家;視頻號突入公域賽道;支付體系拓展商業價值,會不會出現過載的情況?


單看大小,安卓版微信1.0只有區區457KB,到最近的7.0.21版本已有171.5M,十年時間應用大小增長了超380倍。算上緩存數據,現有硬件儲存資源並未過載。


從功能上看,微信雖然看似繁雜,且橫跨多條賽道,但每條賽道之間並沒有彼此干擾,甚至還彼此協同。


作爲即時通訊的信息流頁面,整體佈局和十年前並無太大不同,十年後,只是增加了搜索、右上角的付款等功能、底邊欄,社交流的變化微乎其微。

公衆號上線後,隨着內容市場繁盛,推送越來越多,於是這類信息流被聚合到“訂閱號消息”,只有單一服務號依舊保持在聊天列表中單獨推送(其中包括了****,說明****本質上不是媒體,而是服務產品)。


微信通過這次整合,完美兼容了兩個產品邏輯截然不同的頁面:互動與閱讀。資金流與服務流的整合並未因循信息流的邏輯。


支付是資金流第一次進入微信,自2014年以來的十八次調整,“支付”窗口延伸出了許多新功能,主要包括金融理財、生活服務、交通出行與購物消費。


而小程序解放支付的同時,也解決了單一APP功能過載的困境。小程序之前,幾乎所有服務都被放入到了底邊欄中,那時登上九宮格的價值足以讓劉強東、姚勁波、黃崢這些小夥伴歡呼雀躍。


這裏需要指出,微信形成巨大的流量池,一度引發溢出效應,隨着下沉時代到來,社交裂變的打法顯著改變了微信生態。屢屢打擊外鏈既有合規性的考慮,也有自己栽樹他人乘涼的無奈,這助推了微信親自下場完善服務流。


小程序誕生於行業出現馬太效應的大背景下,彼時,O2O、電商、內容、支付等互聯網細分行業頭部已成。


降低企業開發門檻;給更多B端觸達用戶的機會;便於整合數據,打破信息壁壘等優勢,小程序更像嵌入到微信生態之中的黏合劑。


更重要的一點是服務流很容易在信息流場景下影響用戶體驗,微信觸發小程序的方式主要通過搜索、下拉主頁以及“支付”裏的二級菜單,這種設置並未給用戶帶來太多叨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線視頻號將入口放在發現頁,同樣是“蟲洞”的邏輯,製造一個通道連接新的平行世界。


唯一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於,“小紅點”這樣的弱提示,感官上還是不那麼舒適。

十年以來,發現頁一直是微信走出私域的大門。從漂流瓶、搖一搖、搜一搜、附近的人再到視頻號,這個頁面越豐富,越表明微信迫切地想要走出私域,走向蟲洞之外的廣闊世界。

3


1月19日入夜,微信公開課進入正題,張小龍一身白色夾克出鏡,他意味深長地念出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並說,當時覺得挺虛的,但沒有想到10年後成爲了某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

十年前,張小龍窩在氤氳的工作室裏造物,那時他的微信還是一個小小的“奇點”;十年後,手中是否還曾翹着一根KENT?反正,人們可以在小小的微信裏自由穿梭於信息流、服務流、資金流與社交流之中,和十年前一樣,用完即走。


無論當年做微信的初衷是不是來自程序員的“造物心理”,“寫一個東西自己用”,至少微信早已超越了移動時代初期的設想,一個純粹的通訊社交工具。


單一APP垂直髮展的階段已經過去,從支付寶作別支付工具,擴充理財產品、社交遊戲以及生活繳費等功能;以及從微信公衆號、掃一掃到支付,小程序搭載服務再到視頻號拓展內容形式,APP鉅艦的時代已經到來。


今年,張小龍給出的答案是一行平實的數據:


每天有大概有3.3億人進行了視頻通話,7.8億人進入朋友圈,1.2億人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有3.6億用戶會讀公衆號文章,還有很多,微信支付、企業微信、微信讀書、搜索……


數據背後其實是數個平行推進的世界,而它們都在這個僅僅數百兆的“蟲洞”裏自由穿行。


相關文章